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断裂带方解石脉天然气包裹体研究

被引:8
作者
李荣西 [1 ]
席胜利 [2 ]
邸领军 [2 ]
机构
[1] 长安大学
[2]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
关键词
天然气运移; 天然气包裹体; 喜马拉雅运动; 鄂尔多斯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喜马拉雅运动对鄂尔多斯盆地断裂构造演化和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断裂带穿过米脂气田南侧,在断裂带中三叠系野外露头发育有一组“X”型构造裂隙或节理,充填有含大量天然气包裹体的方解石脉。分析表明天然气包裹体形成温度在130~140℃之间,气态总烃含量为78.9%,其中CH4为51.8%,并含21.1%的H2S气体。天然气包裹体中有机质以中等碳数C19—C27正构烷烃和偶碳数优势为特征,其来源与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藏源岩一致。研究认为方解石脉天然气包裹体是深部天然气藏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沿构造裂隙发生运移的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463 / 466+471 +47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规律.[M].杨俊杰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2]  
石油地球化学.[M].曾国寿;徐梦虹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990,
[3]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聚集 [J].
张义楷 ;
周立发 ;
党犇 ;
孙伟 .
石油实验地质, 2006, (03) :215-219
[4]   流体包裹体方法在油气源追踪对比中的应用——以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大型气田为例 [J].
陶士振 ;
张宝民 ;
赵长毅 .
岩石学报, 2003, (02) :327-336
[5]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气源判识和天然气成因类型 [J].
黄第藩,熊传武,杨俊杰,徐正球,王可仁 .
天然气工业, 1996, (06) :1-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