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锋降水带中不同地域大暴雨成因的对比分析

被引:19
作者
熊秋芬 [1 ]
胡江林 [2 ]
张耀存 [3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
[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3]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关键词
梅雨锋; 大暴雨; 成因; 对比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NCEP再分析场、红外卫星云图的TBB值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3年7月9—10日长江流域梅雨锋上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梅雨锋暴雨是在有利的高、中、低层系统配置下,不同纬度带环流相互作用的结果,中β尺度深对流系统是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但梅雨锋西段和东段暴雨的影响系统不完全相同。这次梅雨锋的锋面结构既有典型梅雨锋的一般特点,又有其独特的特征,在该次梅雨过程中不同地区梅雨锋的结构不同,梅雨锋的结构是多样的。
引用
收藏
页码:72 / 8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7·22”长江中游暴雨中尺度系统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J].
赵玉春 ;
王叶红 .
气象, 2005, (01) :13-18
[2]   梅雨锋上的三类暴雨 [J].
张小玲 ;
陶诗言 ;
张顺利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4, (02) :187-205
[3]   2003年淮河流域特大暴雨期间低纬环流分析 [J].
鲍媛媛 ;
李锋 ;
矫梅燕 .
气象, 2004, (02) :25-29
[4]   2003年6月29日至7月2日淮河梅雨锋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J].
薛建军 ;
康志明 ;
张芳华 .
气象, 2004, (01) :22-27
[5]   1998梅雨锋的结构特征及形成与维持 [J].
王建捷 ;
陶诗言 .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05) :526-534+641
[6]   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的结构和特征 [J].
杨克明 ;
许映龙 ;
王东生 ;
刘江云 .
气象, 1998, (02) :13-17
[7]   湿中性垂直运动条件和中-β系统的形成 [J].
许焕斌 ;
丁正平 .
气象学报, 1997, (05) :91-99
[8]  
赵思雄等著.长江流域梅雨锋暴雨机理的分析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9]  
陶诗言等著.1998年夏季中国暴雨的形成机理与预报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10]  
丁一汇主编.1991年江淮流域持续性特大暴雨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