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玉米品种的产量结构特点及形成机制

被引:26
作者
柯福来 [1 ,2 ]
马兴林 [2 ]
黄瑞冬 [1 ]
王传海 [2 ]
徐安波 [2 ]
机构
[1]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
[2]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D O 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0.02.019
中图分类号
S513.01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以玉米杂交种先玉335、郑单958、吉单35为试材,在67500株/hm2种植密度下,分析高产玉米品种产量结构特点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先玉335产量显著高于郑单958和吉单35。群体粒数多是玉米高产的关键,百粒重高是玉米高产的保证。受精花丝数多、败育粒数少、叶面积指数高且持续期长、子粒形成关键期干物质积累多、单粒干物质供应充足是玉米高产的生理基础。研究还发现,群体粒数和粒重的协调有赖于源库水平的协调。
引用
收藏
页码:65 / 6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玉米高产田的产量结构模式及关键因素分析 [J].
陈国平 ;
王荣焕 ;
赵久然 .
玉米科学, 2009, (04) :89-93
[2]   春玉米超高产群体结构与调控技术 [J].
马兴林 ;
边少锋 ;
任军 ;
王立春 .
农业科技通讯, 2009, (01) :94-98
[3]   不同施氮量玉米超高产群体特征研究 [J].
马兴林 ;
王庆祥 ;
钱成明 ;
柯福来 ;
王传海 .
玉米科学, 2008, (04) :158-162
[4]   吉林省玉米高产田产量构成要素分析 [J].
刘志全 ;
路立平 ;
沈海波 ;
李才库 ;
周桂林 ;
王厚胜 .
玉米科学, 2006, (06) :167-170
[5]   黑龙江省玉米品种状况分析与研发对策 [J].
赵伟 .
玉米科学, 2006, (05) :152-156
[6]   寒地高产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J].
李明 ;
杨克军 ;
刘钢 ;
徐金星 ;
刘锦红 .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05) :13-15
[7]   玉米秃尖的研究 Ⅰ.玉米雌穗小花数目的遗传特性 [J].
唐祈林 ;
荣廷昭 ;
黄玉碧 ;
不详 .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1999, (01) :38-42
[8]   源-库比改变对玉米群体光合和其它性状的影响 [J].
王庆成 ;
牛玉贞 ;
王忠孝 ;
张秀清 .
华北农学报, 1997, (01) :2-7
[9]   我国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成就和研究进展 [J].
佟屏亚 .
耕作与栽培, 1995, (05) :1-5
[10]   玉米子粒发育的生理特性研究 [J].
崔俊明,王海龙,李成立,华福平,申为民 .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5, (02) :116-1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