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转换: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的前提性判断

被引:3
作者
曾楠
机构
[1] 中山大学
关键词
道德教育; 范式转换; 社会转型;
D O I
10.13553/j.cnki.llygg.2010.06.030
中图分类号
G641 [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学科分类号
0305 ; 030501 ; 030505 ; 0401 ;
摘要
社会转型期开启了"人"的复归,也促逼着道德教育实现范式转换。当前道德教育的式微一定程度上由于道德教育的范式没有得到成功的转换。"人学空场"向"人学在场"转换,利益缺位向利益诱导转换,道德层次向道德类型转换,是启蒙与敞亮道德教育,形塑道德的人与道德的社会的应然要求。
引用
收藏
页码:121 / 124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假设 [J].
魏则胜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4) :82-87
[2]   主体间理解:道德教育方法论的一种思考 [J].
王海燕 .
教育研究, 2002, (05) :32-35
[3]   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关于“新中国哲学五十年”的一点思考 [J].
李德顺 .
教学与研究, 1999, (10) :13-18+80
[6]  
公私观念与中国社会.[M].刘泽华;张荣明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  
道德情操论.[M].(英)亚当·斯密(AdamSmith)著;余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肖川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  
新人学导论.[M].张立文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10]  
自为的人.[M].(美)弗罗姆(Fromm;E.)著;万俊人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