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腹地中新世早期古大湖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36
作者
吴珍汉 [1 ]
吴中海 [1 ]
胡道功 [1 ]
赵逊 [2 ]
叶培盛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2] 中国地质科学院
关键词
五道梁群; 湖相沉积; 古大湖; 中新世早期; 青藏高原腹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4.6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青藏高原腹地五道梁群及相当层位的沉积地层呈缓倾斜或近水平产状,广泛分布于渐新世夷平面之上,厚度300~350m,富含白云质灰岩和泥灰岩,指示了中新世早期长期稳定的古湖泊沉积环境。根据五道梁群湖相沉积的分布范围,认为中新世早期在唐古拉山和昆仑山之间发育五道梁、北麓河、沱沱河、通天河和东温泉等面积5000~15000km2的古湖盆,在唐古拉山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发育安多、那曲、罗马、班戈、伦坡拉和双湖等面积1500~2000km2的古湖盆。根据ETM遥感和野外观测资料,发现中新世早期主要湖盆之间存在古湖水相互连接的通道,形成规模更大的巨型古湖,包括唐古拉山北侧面积超过10×104km2的青西古大湖和唐古拉山南侧面积超过5×104km2的藏北古大湖。青藏高原腹地中新世早期古大湖的发育时代为23.5~16.0Ma。
引用
收藏
页码:782 / 79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5 条
  • [1] 印度/亚洲碰撞——南北向和东西向拆离构造与现代喜马拉雅造山机制再讨论
    许志琴
    杨经绥
    戚学祥
    崔军文
    李海兵
    陈方远
    [J]. 地质通报, 2006, (Z1) : 1 - 14
  • [2] 青藏高原何时隆升到现代的高度——以昆仑山垭口地区为例
    伍永秋
    崔之久
    葛道凯
    刘耕年
    [J]. 地理科学, 1999, (06) : 481 - 484
  • [3] 昆仑-黄河运动的发现及其性质
    崔之久
    刘耕年
    伍永秋
    [J]. 科学通报, 1997, (18) : 1986 - 1989
  • [4] SHRIMP U-Pb zircon dating on Nyainqentanglha granite in central Lhasa block.[J].Qisheng Liu;Zhenhan Wu;Daogong Hu;Peisheng Ye;Wan Jiang;Yanbin Wang;Hancheng Zhang.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4, 1
  • [5] 青藏高原中段活动断层及诱发地质灾害.[M].吴珍汉[等]著;.地质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