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热毒血瘀证”模型大鼠血管内皮损伤及血小板功能障碍研究

被引:22
作者
江欢 [1 ]
周岩 [2 ]
孙晓红 [2 ]
徐群渊 [2 ]
机构
[1] 首都医科大学
[2]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神经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热毒血瘀证; 内毒素; 脂多糖; 血栓烷B2;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55.7 [血证];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研究具有中医"热毒血瘀证"表征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VEC)损伤和血小板功能的病理变化,以阐释中医"热毒血瘀证"的现代生物医学基础。方法大鼠腹腔注射内毒素即脂多糖(LPS),连续8周,在不同时间点进行行为学分析、检测舌血氧饱和度基础上,检测血浆内皮素(ET)、热休克蛋白-70(HSP70)、血栓烷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的变化。结果注射毒素后大鼠活动减少,舌血氧饱和度降低。早期血浆ET、HSP70和TXB2/6-Keto-PGF1α增高,晚期TXB2/6-Keto-PGF1α降低。结论具有舌体组织血氧饱和度下降的中医"热毒血瘀证"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血小板功能障碍,VEC损伤在中医"热毒血瘀证"发展过程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425 / 42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21]  
TXA2-PGI2的平衡与临床[J]. 周永昌,翁心植.中华内科杂志. 1987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