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社会国家化”还是“国家社会化”?——从马克思“国家—社会”结构理论看当代中国“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被引:2
作者
白立强
机构
[1]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社会国家化; 国家社会化; 马克思“国家—社会”结构理论; 市民社会; 中国特色;
D O I
10.13553/j.cnki.llygg.2007.02.004
中图分类号
A811.6 [专题汇编];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当代探讨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问题上,“社会国家化”和“国家社会化”是当代学者们从两种不同的立场出发得出的两种相反的经典理论研究范式。“社会国家化”与“国家社会化”孰优孰劣?马克思的“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我们科学把握国家与社会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哲学方法论基础。以马克思“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指导,走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协调发展道路,成为必须和必然。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2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J].
白立强 .
求实, 2006, (07) :4-6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人民出版社 , 马克思, 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