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替代羞耻到集体义愤:公共舆论及其媒介建构的情感机制

被引:5
作者
王佳鹏
机构
[1]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关键词
羞耻; 义愤; 公共舆论; 媒介建构;
D O I
10.15897/j.cnki.cn51-1046/g2.2019.02.005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将羞耻感视为公共舆论中的核心情感,认为公众不但为自身缺陷的暴露而羞耻,也会为他者缺陷的暴露而羞耻。公众为他人而感到的替代性羞耻很容易转向充满道德正当性的集体义愤,这既是公共舆论的情感基础,也是媒介建构公共舆论的情感机制。以揭露羞耻、激发义愤为业的新闻报道和媒介呈现,很可能会加剧这些情感的极端化,使正当化的羞耻、羞愤和义愤日益走向超越正当性的群情激愤。因此,现代社会的公众和媒体都游走在羞耻与羞愤、义愤与激愤、理性与感性、正当性与危险性的边缘。
引用
收藏
页码:39 / 4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羞耻、自我与现代社会——从齐美尔到埃利亚斯、戈夫曼 [J].
王佳鹏 .
社会学研究, 2017, 32 (04) :143-166+245
[2]   羞耻、伤害与尊严——一种情感社会学的探析 [J].
王佳鹏 .
道德与文明, 2017, (03) :37-42
[3]   网络羞辱文化的发生机制与社会根源 [J].
王佳鹏 .
人文杂志, 2016, (03) :123-128
[5]   社会怨恨与媒介建构 [J].
余红 ;
王庆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29 (03) :125-130
[6]   公共舆论的“道德叙事”及其对司法过程的影响 [J].
马长山 .
浙江社会科学, 2015, (04) :38-47+156
[7]   群体性事件的情感逻辑以DH事件为核心案例及其延伸分析 [J].
陈颀 ;
吴毅 .
社会, 2014, 34 (01) :75-103
[8]   从嫉妒到怨恨——论中国社会情绪氛围的一个侧面 [J].
成伯清 .
探索与争鸣, 2009, (10) :49-52
[9]   怨恨与承认——一种社会学的探索 [J].
成伯清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9, (05) :59-65
[10]   社会泄愤事件中群体心理研究——对“瓮安事件”发生机制的一种解释 [J].
于建嵘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9, (01)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