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30”辽宁大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21
作者
阎琦 [1 ]
孙欣 [1 ]
乔小湜 [1 ]
赵明 [1 ]
崔锦 [2 ]
李爽 [1 ]
丁抗抗 [3 ]
机构
[1] 辽宁省气象台
[2]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3] 辽宁省气象信息中心
关键词
暴雨; 前倾槽; 热力不稳定; 中尺度特征; 动力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自动气象站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7月30日辽宁短时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期间500 hPa高空槽与850 hPa切变线形成前倾形势,前倾槽为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不稳定条件。暴雨过程中尺度分析表明,降水时空变率大;TBB等值线密集区和上冲云顶的位置对暴雨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强降水时,雷达回波强度达到65 dBz,且有逆风区和正负速度对出现,中小尺度强对流特征明显;地面等温线密集带与地面切变线(或中尺度低压)的共同作用触发了中尺度雨团,降水强度陡增。通过涡度方程诊断切变线形成动力机制得出,当正涡度变率发展加强时,切变线向正涡度变率大值区方向移动,产生辐合动力抬升条件;散度项对低层涡度变率的贡献最大,强辐合是低层切变线生成的动力机制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6 / 1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沈阳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中逆风区的回波演变 [J].
梁红 ;
陈立德 ;
李大为 ;
刘凯 ;
隋东 .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1, 27 (03) :12-17
[2]   风暴相对螺旋度与强对流天气类型的关系分析 [J].
石燕茹 ;
寿绍文 ;
王丽荣 ;
杨荣珍 ;
赵严厂 .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1, 27 (01) :65-71
[3]   两次高原低涡东移特征及发展机制动力诊断 [J].
何光碧 ;
高文良 ;
屠妮妮 .
气象学报, 2009, 67 (04) :599-612
[4]   “04.12”华北大到暴雪过程切变线的动力诊断 [J].
赵桂香 ;
程麟生 ;
李新生 .
高原气象, 2007, (03) :615-623
[5]   广东2005年“3·22”强飑线天气过程分析 [J].
谢健标 ;
林良勋 ;
颜文胜 ;
梁巧倩 ;
刘燕 .
应用气象学报, 2007, (03) :321-329
[6]   一次华北飑线的观测分析 [J].
吕胜辉 .
气象科技, 2007, (02) :217-221+312
[7]   2005年初夏湖南致洪大暴雨中尺度分析 [J].
毛冬艳 ;
周雨华 ;
张芳华 ;
郭文华 ;
杨克明 .
气象, 2006, (03) :63-70
[8]   2004年7月10日北京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J].
毛冬艳 ;
乔林 ;
陈涛 ;
杨克明 .
气象, 2005, (05) :42-46+58
[9]   对引发密云泥石流的局地暴雨的分析和诊断 [J].
王迎春 ;
钱婷婷 ;
郑永光 ;
陶祖钰 ;
不详 .
应用气象学报 , 2003, (03) :277-286
[10]   “96.1”暴雪期中尺度切变线发生发展的动力诊断Ⅱ:散度和散度变率诊断 [J].
张小玲 ;
程麟生 ;
不详 .
高原气象 , 2000, (04) :459-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