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城市流强度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10
作者
吴继华
赵林
机构
[1]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 城市流强度; 时空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
学科分类号
081303 ; 083302 ; 1204 ;
摘要
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0年和2009年两个时间截面,采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对中原经济区28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进行测度,根据计算结果将中原经济区28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分为高水平平稳型、较高水平增长型、较高水平缓增型等14种类型.结果显示,2000—2009年,中原经济区城市流强度空间整体格局保持不变,呈现围绕郑州、洛阳的圈层结构;中原经济区北部围绕郑州和洛阳形成城市流强度高梯度区域,而南部由于处于经济区边缘,且处于省际地区,为城市流强度低梯度区域,故在南北方向上北高南低;东西方向上,东部受经济近邻效应影响明显,而西部紧靠西部欠发达地区,故城市流强度东高西低;随着时间的变化,经济区核心城市的溢出作用开始凸显.
引用
收藏
页码:128 / 13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分析 [J].
关伟 ;
蔚振杰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2011, (04) :21-25
[2]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城市流空间联系及互动策略 [J].
韩增林 ;
郭建科 ;
杨大海 .
经济地理, 2011, 31 (05) :741-747
[3]   皖江城市带城市经济联系与中心城市辐射范围分析 [J].
赵雪雁 ;
江进德 ;
张丽 ;
侯成成 ;
李昆阳 .
经济地理, 2011, 31 (02) :218-223
[4]   我国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研究进展 [J].
何涛 ;
钱智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9 (06) :653-657
[5]   江淮城市群空间联系及整合模式 [J].
李俊峰 ;
焦华富 .
地理研究, 2010, 29 (03) :535-544
[6]   辽中南城市群内在功能联系及优化建议 [J].
李平 ;
佟连军 ;
邓丽君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 28 (06) :42-45+57
[7]   环渤海地区城市流强度动态分析 [J].
姜博 ;
修春亮 ;
陈才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 (03) :11-15
[8]   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层域划分 [J].
顾朝林 ;
庞海峰 .
地理研究, 2008, (01) :1-12
[9]   东北地区城市群组城市流强度研究 [J].
宋飏 ;
王士君 ;
冯章献 .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1) :114-118
[10]   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城市流研究 [J].
朱英明 ;
于念文 .
城市规划汇刊, 2002, (01) :31-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