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吉林沙漠湖泊群与沙山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62
作者
陈建生 [1 ]
赵霞 [2 ]
盛雪芬 [1 ]
董海洲 [1 ]
饶文波 [3 ]
苏治国 [1 ]
机构
[1]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
[3] 河海大学同位素水文研究所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高大沙山; 日喀则-狼山断裂带; 钙华与钙质胶结; 湖泊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931.3 [沙漠地貌学、干燥地貌学]; P641 [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水文学)];
学科分类号
0705 ; 070501 ; 0818 ; 081803 ;
摘要
野外考察在巴丹吉林沙漠湖泊中发现了钙华.对钙华的87Sr/86Sr,14C,δ13C,矿物成分和沙漠中泉水和湖水的3He/4He,4He/20Ne,δ18O,δD,pH,TDS和水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确定湖泊水来源于深部断裂带的补给;同时推断巴丹吉林沙漠固定沙山的内部存在钙华和钙质胶结层组成沙山的“内核”,深层地下水从“内核”中涌出,然后补给到沙山周围的湖泊之中.日喀则-狼山断裂带将青藏高原的降水和冰川融水输送到巴丹吉林沙漠、古日乃、温图高勒和额济纳盆地地区,受到强烈蒸发的青藏高原黄河源头的鄂陵湖与扎陵湖的水渗入断裂带并补给至巴丹吉林沙漠及周边地区,这是阿拉善高原地下水同位素异常的原因.断裂带中的地下水涌出后形成了巴丹吉林湖泊群,地下水溶解了岩层中的可溶性矿物,并在泉眼附近形成了巨大的钙华与钙质胶结层,致使巨大的钙华露出水面,风沙带来的砂粒受阻后落在钙华和钙质胶结层上形成沙丘,岩浆入侵造成深部断裂带中地下水的温度升高,地下低温热水在涌出地面过程中产生蒸发,水蒸汽为沙山提供了水分,最终发展成为潮湿的固定沙山,在伊和吉格德挖掘到的植物化石(根管结核)表明4700 aBP前沙山已经形成而且没有移动过.沙山的高度与地下水带来的热量成正相关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2789 / 279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1]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湖泊的水化学特征及其全新世以来的演变 [J].
杨小平 .
第四纪研究, 2002, (02) :97-104
[12]   西北黑河下游额济纳盆地地下水系统研究(上) [J].
武选民 ;
史生胜 ;
黎志恒 ;
郝爱兵 ;
乔文光 ;
余志山 ;
张顺宝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2, (01) :16-20
[13]   地热CO2-水-碳酸盐岩系统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CO2来源──以四川黄龙沟、康定和云南中甸下给为例 [J].
刘再华 ;
袁道先 ;
何师意 ;
张美良 ;
张加桂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0, (02) :209-214
[14]   近3万年来巴丹吉林沙漠的景观发育与雨量变化 [J].
杨小平 .
科学通报, 2000, (04) :428-434
[15]   阿拉善高原地下水的稳定同位素异常 [J].
顾慰祖 ;
刘涌 ;
贺祥 ;
邓吉友 ;
乔茂云 .
水科学进展, 1998, (04) :22-26
[16]   论中国大陆基底构造 [J].
袁学诚 .
地球物理学报, 1995, (04) :448-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