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地区构造煤类型与孔隙特征

被引:43
作者
薛光武 [1 ,2 ]
刘鸿福 [2 ]
要惠芳 [2 ]
李伟 [2 ]
机构
[1] 山西大学工程学院
[2] 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关键词
构造煤; 孔隙特征; 压汞法; 吸附回线;
D O I
10.13225/j.cnki.jccs.2011.11.002
中图分类号
P618.11 [煤];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扫描电镜、压汞法、低温氮吸附和等温吸附试验对韩城地区煤岩样品的综合分析,探讨了韩城地区构造煤孔隙特征。研究表明:同一煤级,碎裂煤层理、裂隙发育,在富水文地质单元等条件影响下多被矿物质充填,孔隙连通性变差;碎粒煤、糜棱煤显微构造、外生裂隙发育,气孔大量出现促使渗流孔隙显著恢复,隔水性能强造成矿物质变少,孔隙连通性变好,渗流能力提升;不同煤体结构的煤孔隙均以吸附孔(微孔)占据主导地位,孔径介于1~100 nm的孔占71.436%~88.152%,其中微孔含量很大,占74.56%~94.70%;同一煤级,随构造变形程度加大,中孔比例增大,开放型孔逐步转化为细瓶颈型孔,碎裂煤微孔比表面积0.002 7 m2/g,糜棱煤增至7.479 0 m2/g,微孔对煤孔隙结构参数影响逐渐占据主导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845 / 185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储层微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
张松航 ;
汤达祯 ;
唐书恒 ;
许浩 ;
林文姬 ;
张彪 .
地质学报, 2008, (10) :1341-1349
[2]   煤储层孔隙系统发育特征与煤层气可采性研究 [J].
姚艳斌 ;
刘大锰 .
煤炭科学技术, 2006, (03) :64-68
[3]   煤吸附气体的固气作用机理(Ⅰ)——煤孔隙结构与固气作用 [J].
桑树勋 ;
朱炎铭 ;
张时音 ;
张井 ;
唐家祥 .
天然气工业, 2005, (01) :13-15+205
[4]  
Microcosmic analysis of ductile shearing zones of coal seams of brittle deformation domain in superficial lithosphere[J]. JU Yiwen1,2, WANG Guiliang2, JIANG Bo2 & HOU Quanlin1 1. Graduate School,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2. College of Mineral Resources and Geo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Xuzhou 221008, China.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4(05)
[5]   低温氮吸附法与煤中微孔隙特征的研究 [J].
陈萍 ;
唐修义 .
煤炭学报, 2001, (05) :552-556
[6]   煤孔隙的成因类型及其研究 [J].
张慧 .
煤炭学报, 2001, (01) :40-44
[7]   煤的显微构造及其储集性能 [J].
张慧 ;
王晓刚 .
煤田地质与勘探, 1998, (06) :34-37+75
[9]   煤孔隙理论及在瓦斯突出和抽放评价中的应用 [J].
吴俊 ;
金奎励 ;
童有德 ;
钱荣德 .
煤炭学报, 1991, (03) :86-95
[10]  
构造煤结构及储层物性[M].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琚宜文,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