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杀虫基因在转基因双价抗虫棉中的整合与遗传稳定性

被引:14
作者
夏兰芹
郭三堆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育种研究所,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北京
[2]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
关键词
Bt杀虫基因; 双价抗虫棉; 整合; 拷贝数; 遗传稳定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2 [棉];
学科分类号
摘要
Bt抗虫棉中Bt杀虫基因的表达与遗传稳定性对抗虫棉的品种培育和商品化生产是至关重要的. 利用转基因双价抗虫棉R3, R4及R5材料基因组DNA, 然后采用GFMCryIA基因的PstⅠ酶切片段做探针, 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 研究Bt杀虫基因在双价抗虫棉中棉所19材料基因组中的整合、拷贝数及遗传稳定性. 结果表明, 转基因抗虫棉和阳性对照经HindⅢ酶切, Southern blot均出现了约4.7 kb的杀虫基因阳性带, 从而在分子水平上证实了杀虫基因在棉花基因组中的整合, 并且存在比较完整. 利用在杀虫基因中只有一个酶切位点的XhoⅠ酶切后, 阳性对照出现了预期大小的17.7 kb的阳性带, 而双价转基因抗虫棉R3, R4及R5材料均出现了分别为约17.7, 8.0, 5.5和4.7 kb的4条阳性带. 初步结论是:外源Bt杀虫基因在双价抗虫棉中棉所19材料基因组中至少有4个拷贝, 这4个拷贝中很有可能有一个以上能够稳定遗传和表达. 该研究结果为以后的双价抗虫棉品种培育及商品化生产提供了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565 / 56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 [1] 染色体重排引起转基因双价抗虫棉变异
    郭旺珍
    张天真
    朱协飞
    袁小玲
    [J]. 科学通报, 2000, (19) : 2086 - 2090
  • [2] 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的推广利用与棉铃虫抗性的治理
    张天真
    唐灿明
    [J]. 科学通报, 2000, (02) : 119 - 127
  • [3] 我国现有的3类转Bt基因抗虫棉品系棉铃虫抗性的遗传分析
    唐灿明
    孙敬
    朱协飞
    郭旺珍
    张天真
    沈晋良
    高丛芬
    周威君
    陈志贤
    郭三堆
    [J]. 科学通报, 1999, (19) : 2064 - 2068
  • [4] 双价抗虫转基因棉花研究
    郭三堆
    崔洪志
    夏兰芹
    武东亮
    倪万潮
    张震林
    张保龙
    徐英俊
    [J].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03) : 3 - 9
  • [5] 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
    倪万潮,张震林,郭三堆
    [J].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02) : 8 - 13
  • [6] 农业分子育种 授粉后外源DNA导入植物的技术
    周光宇
    翁坚
    龚蓁蓁
    曾以申
    杨晚霞
    沈慰芳
    王自芬
    陶全洲
    黄骏麒
    钱思颖
    刘桂玲
    应苗成
    薛达元
    洪爱华
    徐英俊
    陈善葆
    段晓岚
    [J]. 中国农业科学, 1988, (03) : 1 - 6
  • [7] 携带编码杀虫蛋白质融合基因的表达载体及其转基因植物[P]. 郭三堆,倪万潮,徐琼芳. 中国专利:CN1134981, 1996-11-06
  • [8] INHERITANCE OF GUSA AND NEO GENES IN TRANSGENIC RICE
    PENG, JY
    WEN, FJ
    LISTER, RL
    HODGES, TK
    [J].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1995, 27 (01) : 91 - 104
  • [9] A rapid method for extraction of cotton ( Gossypium spp.) genomic DNA suitable for RFLP or PCR analysis[J] . Andrew H. Paterson,Curt L. Brubaker,Jonathan F. Wendel.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 . 1993 (2)
  • [10] USE OF BAR AS A SELECTABLE MARKER GENE AND FOR THE PRODUCTION OF HERBICIDE-RESISTANT RICE PLANTS FROM PROTOPLASTS
    RATHORE, KS
    CHOWDHURY, VK
    HODGES, TK
    [J].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1993, 21 (05) : 871 - 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