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黄栗树地区流变褶皱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2
作者
陈柏林
董法先
罗明光
刘建民
李建设
李中坚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
[2] 安徽地勘局地质队!安徽蚌埠
关键词
流变褶皱; 构造式样; 变形机制; 安徽黄栗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2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黄栗树地区位于张八岭超高压变质带东侧 ,该区变形构造可以划分为基底韧性变形带、韧脆性构造片岩带和流变褶皱带。流变褶皱构造发育于黄 (栗树 )—破 (凉亭 )断裂以东的震旦系和下古生界盖层岩系中 ,自北西向南东依次表现为翻转褶皱、平卧褶皱和倒转褶皱 ;流变褶皱与基底韧性—韧脆性变形呈渐变关系 ,并且与基底韧性—韧脆性变形具有一致的变形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 ,反映了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碰撞造山期及折返过程的构造变形特点。
引用
收藏
页码:390 / 395+429 +42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郯庐断裂带的主要特征与性质讨论 [J].
汤加富,侯明金,高天山 .
安徽地质, 1995, (03) :60-65
[2]   安徽大别山─张八岭地区新的构造格局与非板块碰撞造山过程 [J].
汤加富,荆延仁,侯明金,高天山,周存亭,孙先如 .
安徽地质, 1995, (03) :1-12
[3]   郯庐断裂带研究的十年回顾 [J].
徐嘉炜 ;
马国锋 .
地质论评, 1992, (04) :316-324
[4]   扬子板块北缘的大型深层滑脱构造及动力学分析 [J].
许志琴 .
中国区域地质, 1987, (04) :289-300
[5]   郯-庐断裂带南段深层次的塑性变形特征及区域应变场 [J].
徐嘉炜 ;
王萍 ;
秦仁高 ;
叶周节 .
地震地质, 1984, (04) :1-16+85
[6]  
中国东部徐-淮地区地质构造格局及其形成背景[M]. 地质出版社 , 徐树桐等著, 1993
[7]  
嵩山构造变形[M]. 地质出版社 , 马杏垣等著,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