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部史前农业发展的源流:以甘肃秦安和礼县为例

被引:24
作者
安成邦 [1 ]
吉笃学 [1 ,2 ]
陈发虎 [1 ]
董广辉 [1 ]
王辉 [3 ]
董惟妙 [1 ]
赵雪野 [3 ]
机构
[1]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深圳考古研究所
[3] 甘肃省考古与文物研究所
关键词
农业; 新石器文化; 秦安县; 礼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09 [农学史];
学科分类号
060207 ; 0712 ;
摘要
以甘肃省秦安和礼县为中心的环境考古研究表明,8~7.3kaBP之间的大地湾一期栽培作物黍数量少,出现频率低,并且个体较小.而6.4kaBP之后的半坡期农作物出现频率空前提高,籽实饱满.这说明在由大地湾一期文化向仰韶文化过渡过程中栽培作物黍成功实现了向农作物的过渡.本区粟作农业的发展和兴盛略晚于中原地区.气候变化是本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区在全新世中期气候较为湿润,为仰韶文化时期和常山下层文化时期农业的兴盛提供了良好的水热条件,并且出现了喜湿热的水稻.4kaBP以后,气候趋向干旱,齐家文化中农业水平开始下降,寺洼文化以畜牧经济为主,一直到东周时期农业才开始复苏,并出现了大麦和小麦等新的作物品种,粟作农业被多元化的农业所取代.
引用
收藏
页码:1381 / 138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Climate change and cultural response around 4000 cal yr BP in the western part of Chinese Loess Plateau [J].
An, CB ;
Tang, LY ;
Barton, L ;
Chen, FH .
QUATERNARY RESEARCH, 2005, 63 (03) :347-352
[2]   New evidence and revised interpretations of early agriculture in Highland New Guinea [J].
Denham, T ;
Haberle, S ;
Lentfer, C .
ANTIQUITY, 2004, 78 (302) :839-857
[3]  
Diversity; metabolic types and δ 13 C carbon isotope ratios in the grass flora of Namibia in relation to growth form; precipitation and habitat conditions.[J].E. -D. Schulze;R. Ellis;W. Schulze;P. Trimborn;H. Ziegler.Oecologia.1996, 3
[4]   西汉水上游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 [J].
李永宁 ;
梁云 ;
田有前 ;
游富祥 .
考古与文物, 2004, (06) :3-12
[5]   大地湾遗址农业植物遗存与人类生存的环境探讨 [J].
刘长江 ;
孔昭宸 ;
朗树德 .
中原文物, 2004, (04) :26-30
[6]   粟、黍籽粒的形态比较及其在考古鉴定中的意义 [J].
刘长江 ;
孔昭宸 .
考古, 2004, (08) :74-81
[7]   甘肃秦安县大地湾遗址聚落形态及其演变 [J].
郎树德 .
考古, 2003, (06) :563-569
[8]   下川文化的生态特点与粟作农业的起源 [J].
石兴邦 .
考古与文物, 2000, (04) :17-35+57
[9]   中国的史前农业 [J].
安志敏 .
考古学报, 1988, (04) :369-381+503
[10]  
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M].水涛著;.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