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2009年黄土高塬沟壑区耕地结构特征演变分析

被引:9
作者
张建军 [1 ,2 ,3 ]
陈凤娟 [1 ,2 ]
白建勤 [4 ]
张晓萍 [1 ,2 ]
雷泳南 [1 ,2 ,3 ]
刘二佳 [1 ,2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2]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4] 陕西省宝鸡市辛家山林业局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理信息系统; 结构; 耕地; 数量结构; 空间结构; 黄土高塬沟壑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24 [土地开发与利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明确退耕还林前后黄土高塬沟壑区耕地数量和空间结构演变规律,以长武县为例,基于土地利用结构内涵,采用GIS技术和定量指标,对1983年、1993年和2009年黄土高塬沟壑区耕地数量和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长武县3个时期的耕地数量分别为292.1、181.3和159.2km2,耕地减少主要位于0~2°,>15~25°和>25°坡度耕地,相对于1983年、1993年分别下降了29.6%、48.9%、60.1%和15.6%、15.7%、48.8%,耕地与其他地类的相互转化频繁。该区0~6°缓坡耕地主要转化为园地和居工地,>15°的陡坡耕地主要转化为林地和未利用地(荒草地)。结构分析表明耕地数量的坡度分布趋于合理,缓坡耕地空间结构上向均匀性、核心板块的团簇式发展,陡坡耕地主要以核心斑块的分散分布为主。耕地在过去30a是一个优化的过程,其结构演变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利用和农业集约化发展。1983-1993年期间的退耕为种植业效益驱动下农户自发性质的退耕或者弃荒,1993-2009年期间则是科学宏观退耕并对前期自发退耕地和弃荒地的整理利用。该文为区域土地利用管理和政策制订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232 / 23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 [1] 中国耕地等别分异特性及其对耕地保护的影响
    王洪波
    程锋
    张中帆
    郧文聚
    [J].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 (11) : 1 - 8
  • [2] 2007年中国耕地资源安全评价
    宋伟
    陈百明
    史文娇
    吴建寨
    [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 (11) : 1449 - 1455
  • [3] 中国耕地质量状况分析
    陈印军
    肖碧林
    方琳娜
    马宏岭
    杨瑞珍
    易小燕
    李倩倩
    [J]. 中国农业科学 , 2011, (17) : 3557 - 3564
  • [4] 退耕还林(草)背景下黄土高塬沟壑区长武县粮食潜力及安全分析
    张建军
    张晓萍
    郝明德
    雷泳南
    刘建祥
    刘二佳
    孙艳萍
    [J]. 水土保持学报 , 2011, (03) : 231 - 235
  • [5] 黄土高原沟壑区长武县2009年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分析
    张建军
    张晓萍
    陈凤娟
    马芹
    雷泳南
    万龙
    [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1, 9 (02) : 71 - 79
  • [6] 1949-2008年黄土高原沟壑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分析——以陕西长武县为例[J]. 张建军,张晓萍,王继军,郝明德,徐金鹏.应用生态学报. 2011(03)
  • [7] 浙江省新近耕地动态及其驱动因素[J]. 张海东,于东升,史学正,刘应安,王世航,张广星,刘杨.应用生态学报. 2010(12)
  • [8] 2005-2008年中国耕地变化对区域生产潜力的影响
    程传周
    杨小唤
    李月娇
    纪银晓
    [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0, 12 (05) : 620 - 627
  • [9] 基于项目驱动的藉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动态分析
    任宗萍
    杨勤科
    胡志瑞
    刘建飞
    [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9, (03) : 239 - 244
  • [10] 县级尺度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定量分析
    陈其春
    吕成文
    李壁成
    全斌
    [J].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01) : 223 -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