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区植物钙含量特征与高钙适应方式分析

被引:73
作者
姬飞腾 [1 ]
李楠 [2 ]
邓馨 [1 ]
机构
[1] 不详
[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光合作用与环境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分子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
[3] 不详
[4] 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
[5] 不详
关键词
喀斯特; 植物钙; 土壤钙; 高钙适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6 [植物生物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喀斯特地区土壤的高钙含量是影响该地区植物生理特征的最重要环境因素之一。高钙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生长速率及磷代谢,从而限制了许多物种在该地区的分布。选取贵州4个石漠化程度不同的地区,测定采集地内45种优势种或常见种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全钙含量以及土壤的交换性钙含量。通过分析喀斯特地区植物与土壤钙含量的特征发现:喀斯特地区植物具有较高的钙含量平均值;土壤交换性钙含量对植物地上部分钙含量的影响总体上不显著,对植物地下部分钙含量的影响显著;不同类别植物的钙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蕨类植物地上部分钙含量平均值明显低于被子植物;不同类别植物钙的分布部位也存在显著差异,在蕨类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中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钙含量相近,而双子叶植物的地上部分钙含量明显高于地下部分。分析了喀斯特地区14种优势灌木和草本植物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钙含量的差异性以及与土壤交换性钙含量的相关关系,以此为根据将14种优势植物对土壤高钙的适应方式分为3种类型:随遇型、高钙型和低钙型。随遇型植物的钙含量主要受土壤交换性钙含量影响,其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钙含量均与土壤交换性钙含量成显著正相关关系;高钙型植物具有较强的钙富集能力,其地上部分即使在低钙含量的土壤中也可维持较高的钙含量;低钙型植物的地上部分即使在高钙含量的土壤中亦可维持较低的钙含量。对植物适应钙的不同方式的研究可用于筛选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所需的植物资源。
引用
收藏
页码:926 / 93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1]  
喜钙植物叶片细胞内Ca2+动态分布和Ca2+对氮、磷亏缺影响研究[D]. 张习敏.贵州师范大学 2008
[12]  
喜钙和嫌钙植物对环境Ca~(2+)响应特征的比较研究[D]. 张显强.贵州师范大学 2005
[13]  
植物营养元素的土壤化学[M]. 科学出版社 , 袁可能 编著, 1983
[14]   Transcriptional changes in response to growth of Arabidopsis in high external calcium [J].
Chan, Catherine W. M. ;
Wohlbach, Dana J. ;
Rodesch, Matthew J. ;
Sussman, Michael R. .
FEBS LETTERS, 2008, 582 (06) :967-976
[15]   Vacuoles and prevacuolar compartments [J].
Bethke, PC ;
Jones, RL .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 2000, 3 (06) :469-475
[16]  
Molecular responses to dehydration and low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and cross-talk between two stress signaling pathways[J] . Kazuo Shinozaki,Kazuko Yamaguchi-Shinozaki.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 . 2000 (3)
[17]  
Calcium oxalate formation is a rapid and reversible process in Lemna minor L[J] . V. R. Franceschi.Protoplasma . 1989 (2)
[19]  
贵州喀斯特森林的初步研究. 屠玉麟. 中国岩溶 .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