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论文混合共被引网络下的知识流动探析

被引:28
作者
高继平
丁堃
滕立
庞杰
林德明
机构
[1] 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
关键词
专利—论文混合共被引; 共被引网络; 知识流动; 网络属性;
D O I
10.16192/j.cnki.1003-2053.2011.08.007
中图分类号
G306 [专利研究];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专利参考文献中的科学论文、技术专利等引文,为研究高科技时代下科学技术相互融合中的知识流动提供了便利。在分析专利—论文混合共被引下的知识流动的基础上,以网络的属性"被引量"、"中介中心度"和"引用半周期"量化了知识流动中的"知识影响力"、"知识控制力"和"知识活力",并以此表征了知识流动中的"高质量"文献,最终以R.E.Smalley的施引专利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了技术进步下科学和技术在知识流动中的相互融合,验证了应用科学在技术进步中的相对重要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184 / 1189+1146 +114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引文分析学的知识流动理论探析 [J].
梁永霞 ;
刘则渊 ;
杨中楷 .
科学学研究, 2010, 28 (05) :668-674
[2]   专利引用过程中的知识活动探析 [J].
杨中楷 ;
梁永霞 ;
刘倩楠 .
科研管理, 2010, 31 (02) :171-177
[3]   知识基础与前沿载文间的知识流动分析——以信息领域中的Gerard Salton为例 [J].
高继平 ;
丁堃 ;
刘宇 ;
陈玉光 .
情报杂志 , 2009, (10) :98-102
[4]   试论基础专利——以汤斯和肖洛的激光专利为例 [J].
杨中楷 ;
刘则渊 ;
梁永霞 .
科学学研究, 2009, 27 (05) :672-677+782
[5]   新巴斯德象限:高科技政策的新范式 [J].
刘则渊 ;
陈悦 .
管理学报, 2007, (03) :346-353
[6]  
知识流动理论框架下的科学前沿与技术前沿研究[D]. 庞杰.大连理工大学. 2011
[7]   Can applied science be 'good science'?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ent citations and citation impact in nanoscience [J].
Meyer, M. ;
Debackere, K. ;
Glanzel, W. .
SCIENTOMETRICS, 2010, 85 (02) :527-539
[8]   Nanopatenting patterns in relation to product life cycle [J].
Alencar, M. S. M. ;
Porter, A. L. ;
Antunes, A. M. S. .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07, 74 (09) :1661-1680
[9]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government nanotechnology funding in 2005 [J].
Roco, MC .
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 2005, 7 (06) :707-712
[10]  
Determinants of knowledge diffusion as evidenced in patent data: the case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 technology[J] . Michael Stolpe.Research Policy . 200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