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储集层形成与演化

被引:95
作者
周进高 [1 ,2 ]
徐春春 [3 ]
姚根顺 [1 ,2 ]
杨光 [3 ]
张建勇 [1 ,2 ]
郝毅 [1 ,2 ]
王芳 [1 ]
潘立银 [1 ,2 ]
谷明峰 [1 ]
李文正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
[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下寒武统龙王庙组; 储集层类型; 储集层形成主控因素; 储集层演化模式; 储集层预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野外露头、岩心和薄片观察,结合测井和实验测试资料,深入研究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储集层特征、形成主控因素和演化过程,预测有利储集层分布。龙王庙组储集层以残余砂屑白云岩、鲕粒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溶孔和溶洞,平均孔隙度为4.28%,储集层平均厚度约36 m,以裂缝-孔洞型储集层为主。储集层形成受颗粒滩、准同生溶蚀和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控制。储集层经历4个演化阶段,孔隙形成期奠定储集空间类型和物性条件,表生岩溶期进一步改善储集层的物性,热液矿物充填期孔隙度减小,埋藏溶蚀和沥青充填期使储集层进一步致密化。基于储集层主控因素,预测华蓥山和龙泉山断裂之间的古地貌高带为最有利储集层发育区,广安—南充—剑阁一带有望取得勘探突破。
引用
收藏
页码:158 / 16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1]  
川西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形成机制及其与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对比[D]. 王春梅.成都理工大学. 2011
[12]  
Systematic Packing of Spheres: With Particular Relation to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J] . L. C. Graton,H. J. Fraser.The Journal of Geology . 1935 (8)
[13]  
Preliminary experiments on hydrodynamic movement induced by evaporation and their bearing on the dolomite problem .2 Hsu KJ,Siegenthaler C. Sedimentology . 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