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显性矮源对株粒重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9
作者
阮仁武
傅大雄
戴秀梅
机构
[1]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重庆
关键词
显性矮源; 近等基因系; 株粒重; 产量构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利用 8个普通小麦品种与 5个不同显性矮源进行回交产生的 8套近等基因系 ,进行了株粒重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 ,结果表明 ,显性矮源对有效穗数没有显著影响 ,对株粒重、穗粒数和千粒重都有显著的降低作用 ,降幅最小的是具有奥尔森矮源的近等基因系 ,分别降低 19.6%、2 6.9%和 10 .5 % ;降幅最大的是具有矮变 1号矮源的近等基因系 ,分别降低 68.9%、66.7%和 2 4.7%。携带 Rht10基因的西农 0 2和矮变 1号矮源转育的近等基因系之间的株粒重、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差异都显著或极显著 ,说明它们对普通小麦品种的影响不一致。具有显性矮源的近等基因系株粒重偏低的主要原因是穗粒数减少和千粒重降低。具有显性矮源近等基因系的株粒重与株高的回归分析表明 ,适当提高显性矮源的株高可以提高株粒重。
引用
收藏
页码:9 / 12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显性矮秆基因Rht10用于杂交小麦育种的研究 [J].
傅大雄 ;
阮仁武 ;
宗学凤 ;
刘光德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8, (06) :7-13
[2]   小麦显性矮秆基因Rht10在不同核遗传背景条件下致矮能力的研究 [J].
傅大雄 ;
阮仁武 ;
刘光德 .
麦类作物学报, 1998, (05) :25-28
[3]   小麦Rht3基因遗传效应的研究 [J].
周文春 ;
赵寅槐 ;
邹明烈 ;
王苏 ;
王书文 ;
顾铭洪 .
江苏农业学报, 1993, (04) :1-6
[4]  
杂种小麦研究[M]. 北京农业出版社 , 黄铁城 主编, 1990
[5]  
The Tom Thumb dwarfing gene Rht3 in wheat[J] . J. E. Flintham,M. D. Gale.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 198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