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质环境研究

被引:7
作者
盛海洋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区域差异; 地质背景; 内力地质作用; 水土保持; 黄土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但从地质构造来看,多为第三纪或中生代晚期形成的一些构造盆地,早期接受堆积,第四纪地壳运动上升而成为受侵蚀地区。岩性决定着地表的抗蚀性和对水分的保蓄能力,新构造运动为流水侵蚀提供了潜能,二者共同作用,构成影响水土流失的地质背景及内力地质作用的地位。由地质环境的分析表明,水土保持应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改变地表的抗蚀能力和对水分的保蓄能力;二是改变地表的坡度,减小水流的能量。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
引用
收藏
页码:76 / 78+80 +80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黄土高原的历史演变、地貌特征与水土保持 [J].
盛海洋 ;
丁爱萍 ;
不详 .
水土保持研究 , 2002, (04) :83-86
[2]   中国大陆岩石圈最新构造变动与地震灾害 [J].
张培震 .
第四纪研究, 1999, (05) :404-413
[3]   黄土高原的演变与侵蚀历史 [J].
赵景波 ;
朱显谟 .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9, (02) :59-64
[4]   晚新生代黄河上游地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起 [J].
李吉均 ;
方小敏 ;
马海洲 ;
朱俊杰 ;
潘保田 ;
陈怀录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316-322
[5]   对我国现代板内运动状况的初步探讨 [J].
丁国瑜 ;
卢演俦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86, (18) :1412-1415
[6]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M].孟庆枚主编;.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
[7]  
中国黄土高原第四纪古气候与新构造演化.[M].朱照宇;丁仲礼 著.地质出版社.1994,
[8]  
黄土高原第四纪.[M].孙建中;赵景波等 著.科学出版社.1991,
[9]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区域特征及其治理途径.[M].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10]  
中国黄土.[M].张宗沽等著;.地质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