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3 条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规律的文献分析
被引:32
作者:
蔡辉
[1
]
毛静远
[2
]
王强
[2
]
崔小磊
[1
]
王恒和
[2
]
王贤良
[2
]
刘洪伟
[1
]
李国政
[1
]
张富亮
[1
]
机构:
[1] 天津中医药大学
[2]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来源: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证候要素;
证候类型;
分布规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59 [现代医学内科疾病];
学科分类号:
100506 ;
摘要:
目的:通过对近20年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总结心力衰竭的常见证候要素、证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入选文献22篇,合计病例1975例,包括10个证候要素,所占比例大于20%的证候要素是:气虚、阳虚、血瘀、阴虚、水饮,其中气虚995例(55.43%),阳虚704例(39.22%),血瘀558例(31.09%),阴虚468例(26.07%),水饮407例(22.67%);证候类型共计24种,所占比例大于10%的是:阳虚271例(15.10%)、气阴两虚256例(14.26%)、阳虚水泛250例(13.93%)、气虚血瘀217例(12.09%);气(阳)虚兼瘀血和/或水饮涵盖已检出的9个证候类型,包含病例1060例(59.05%),气阴两虚兼血瘀和/或水停涵盖5个证候类型,涉及病例360例(20.06%),结论:气阳亏虚、气阴两虚是心力衰竭的两大本虚证候类型,血瘀和水饮是两大标实兼证,把握气(阳)虚兼瘀血和/或水停、气阴两虚兼血瘀和/或水停两大本虚标实复合证候类型,有利于中医药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更好应用。
引用
收藏
页码:22 / 25
页数:4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