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规律的文献分析

被引:32
作者
蔡辉 [1 ]
毛静远 [2 ]
王强 [2 ]
崔小磊 [1 ]
王恒和 [2 ]
王贤良 [2 ]
刘洪伟 [1 ]
李国政 [1 ]
张富亮 [1 ]
机构
[1] 天津中医药大学
[2]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证候要素; 证候类型; 分布规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59 [现代医学内科疾病];
学科分类号
100506 ;
摘要
目的:通过对近20年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总结心力衰竭的常见证候要素、证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入选文献22篇,合计病例1975例,包括10个证候要素,所占比例大于20%的证候要素是:气虚、阳虚、血瘀、阴虚、水饮,其中气虚995例(55.43%),阳虚704例(39.22%),血瘀558例(31.09%),阴虚468例(26.07%),水饮407例(22.67%);证候类型共计24种,所占比例大于10%的是:阳虚271例(15.10%)、气阴两虚256例(14.26%)、阳虚水泛250例(13.93%)、气虚血瘀217例(12.09%);气(阳)虚兼瘀血和/或水饮涵盖已检出的9个证候类型,包含病例1060例(59.05%),气阴两虚兼血瘀和/或水停涵盖5个证候类型,涉及病例360例(20.06%),结论:气阳亏虚、气阴两虚是心力衰竭的两大本虚证候类型,血瘀和水饮是两大标实兼证,把握气(阳)虚兼瘀血和/或水停、气阴两虚兼血瘀和/或水停两大本虚标实复合证候类型,有利于中医药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更好应用。
引用
收藏
页码:22 / 2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充血性心力衰竭甲状腺激素及中医辨证与疗效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J].
安辉 ;
林凯旋 ;
缪灿铭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4, (07) :618-619
[2]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辨证与心功能、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的相关性研究 [J].
贺泽龙 ;
郭振球 .
中医杂志, 2004, (03) :212-214
[3]   强心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 [J].
黄琳 ;
王清海 ;
陈宁 ;
李典鸿 .
中国中医急症, 2003, (04) :291-292
[4]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类与血液相对淋巴细胞水平相关性研究 [J].
黄飞翔 ;
陈美华 ;
苗丽娜 ;
吴耀中 .
中国中医急症, 2003, (03) :247-250
[5]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50例 [J].
汶医宁 .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2, (03) :19-20
[6]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论治 [J].
张瑞华 ;
焦增绵 ;
马丽红 .
中国医药学报, 2002, (07) :440-441
[7]   冠心病心力衰竭不同中医证型对地高辛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J].
冼慧 ;
黄熙 ;
黄敏文 .
中国医药学报, 2002, (05) :275-278+319
[8]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72例——附常规西药治疗72例对照 [J].
许杰 .
浙江中医杂志, 2002, (01) :7-7
[9]   大剂量益气强心中药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影响 [J].
贺明珠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 (08) :630-631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88例临床总结 [J].
张大荣 ;
吴敏玉 .
北京中医, 1987, (05)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