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浮游生物群落DNA指纹与理化因子的关系

被引:19
作者
颜庆云
余育和
冯伟松
梁小民
谢平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武汉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4] 北京
[5] 武汉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浮游生物; RAPD; DNA指纹; 理化因子; 洞庭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178.1 [水生生物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对东洞庭湖7个采样站点的浮游生物群落DNA多态性进行了RAPD指纹分析,并探讨了其DNA指纹与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如下:(1)从8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的11条引物共获得148条谱带,多态率为98.6%;所用引物在各站点可获得45—70条扩增谱带,平均为57.6条,其中Ⅳ站最少;(2)Ⅳ站的泥沙含量最高(75.5mg/L),其他各站在1.2—40.3mg/L;各站点间的pH值比较接近,都呈弱碱性;Ⅰ站的TN、TDN及TP含量最高,Ⅲ站的TDP最高,但各站点相差不大。相似性聚类分析表明,浮游生物群落DNA指纹将7个站点划分为两大类———Ⅳ站作为单独的一类而明显有别于其他6个站点,这与洞庭湖浮游生物分布的主要制约因子———泥沙含量的聚类结果是一致的。因此,研究表明浮游生物群落DNA指纹与环境主要限制因子是密切相关的,这类资料的积累将为建立简易、有效的水资源质量评价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3 / 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Man and the water cycle: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J] . Philip P. Micklin. &nbspGeoJournal . 1996 (3)
[2]   武汉东湖浮游生物群落DNA多态性与富营养化 [J].
颜庆云 ;
余育和 ;
张文静 .
生态学报, 2005, (03) :461-465
[3]   DNA指纹分析技术在群落级生命系统应用的可能性 [J].
余育和 ;
张文静 ;
颜庆云 ;
不详 .
水生生物学报 , 2004, (05) :457-463
[4]   广东省大中型供水水库营养现状及浮游生物的响应 [J].
林秋奇 ;
胡韧 ;
段舜山 ;
韩博平* .
生态学报, 2003, (06) :1101-1108
[5]   长江洞庭湖口原生动物的生态学研究 [J].
宋碧玉 .
水生生物学报, 2000, (04) :317-321
[6]   洞庭湖底栖动物种类分布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J].
戴友芝 ;
唐受印 ;
张建波 .
生态学报, 2000, (02) :277-282
[7]  
洞庭湖[M].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窦鸿身,姜加虎主编, 2000
[8]  
微型生物监测新技术[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沈韫芬等著, 1990
[9]   Plankton diversity in the Bay of Fundy as measured by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methods [J].
Savin, MC ;
Martin, JL ;
LeGresley, M ;
Giewat, M ;
Rooney-Varga, J .
MICROBIAL ECOLOGY, 2004, 48 (01) :5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