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南“隔档式构造”的重新认识

被引:17
作者
吕宝凤
夏斌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广东广州
关键词
隔档式构造; 褶皱作用; 花状构造; 构造叠合体; 压扭;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4 [大地构造分区];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川东南"隔档式构造"中的众多背斜,平面上呈左行斜列式展开,剖面上显示为中生界与下古生界双层花状构造叠合体。在分析区域地质背景、褶皱结构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勘探实际资料提出:这种构造格局应是在区域应力场由张性转变为压扭性的背景下,受周边构造环境、基底性质和深部断裂控制逐步形成的,经历了褶前张裂、初步褶皱、晚期定型3个主要演化阶段,是在纵弯褶皱作用、横弯褶皱作用及剪切褶皱作用3种变形方式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中生界与下古生界"双层花状构造"的叠合体。
引用
收藏
页码:278 / 28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四川盆地东部大中型气藏成烃条件分析 [J].
王兰生 ;
李宗银 ;
沈平 ;
陈盛吉 ;
张鉴 ;
谢邦华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4, (06) :567-571
[2]   四川盆地天然气成藏动力学初探 [J].
刘树根 ;
徐国盛 ;
徐国强 ;
雍自权 ;
李国蓉 ;
李巨初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4, (04) :323-330
[3]   从全球海相古生界油气田地质共性看四川盆地海相地层天然气勘探方向 [J].
钱凯 ;
李本亮 ;
许惠中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3, (03) :167-171
[4]   川东高陡构造成因地质模式与含气性分析 [J].
李忠权 ;
冉隆辉 ;
陈更生 ;
路中侃 ;
段新国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2, (06) :605-609
[5]   川东高陡构造带构造模式分类 [J].
刘丽华 ;
范明祥 ;
徐强 .
天然气工业, 1999, (05) :88-90
[6]   关于扭动构造的鉴别问题 [J].
严俊君 ;
王燮培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6, (01) :8-14
[7]   川东薄皮构造模式之我见 [J].
刘尚忠 .
四川地质学报, 1995, (04) :264-267
[8]   应用地震信息鉴别花状构造及相似构造样式 [J].
杨克绳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4, (03) :39-45+128-129
[9]  
中国及其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M]. 科学出版社 , 车自成等编著, 2002
[10]  
四川盆地构造与天然气聚集区带综合研究[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刘德良等著,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