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百草枯中毒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15
作者
菅向东 [1 ]
郭广冉 [1 ,2 ]
阮艳君 [1 ]
王玉彩 [3 ]
宁琼 [1 ,4 ]
赵波 [1 ]
高冬梅 [5 ]
李萍 [5 ]
冯福荣 [6 ]
郭景瑞 [7 ]
王星 [2 ]
林大伟 [1 ,4 ]
孙刚 [8 ]
机构
[1]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风湿职业病科
[2] 山东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院职业病科
[3] 山东省齐河县人民医院内科
[4] 山东省济南医院职业病科
[5] 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6] 山东省兖矿集团总医院急诊科
[7] 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
[8] 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急诊科
关键词
百草枯; 泼尼松龙; 环磷酰胺; 受体,肿瘤坏死因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686 [筋腱、韧带、滑囊疾病及损伤];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10 ;
摘要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联合环磷酰胺和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一抗体融合蛋白(Etanercept,国产商品名益赛普)强化治疗法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1月至2007年11月经诊治的急性百草枯口服中毒患者136例,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强化治疗组。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强化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甲基强的松龙500 mg,静脉滴注,1次/d,连用3 d,然后改为200 mg,静脉滴注,1次/d,根据病情14 d 或21d 后逐渐减量至停药。环磷酰胺600 mg(首剂可酌增至800 mg),静脉滴注,每周2次,连用2周,以后酌用。Etanereept 25 mg,皮下注射,每周2次,连用3周。分别于中毒后7、14、21 d 和12周进行疗效评价。根据服毒量将患者分为3组:摄入20%原液或相当量<50ml 组、50~100ml 组、>100ml 组,常规治疗组和强化治疗组均根据摄入毒物量分组比较。结果中毒后7、14、21 d和12周强化治疗组不同服毒量患者其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强化治疗组12周后治愈率分别为94.6%(<50 ml 组)、75.0%(50~100 ml组)、12.5%(>100 ml 组),而常规治疗组分别为16.7%、8.3%、0%,强化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12周后总体治愈率强化治疗组达到78.3%,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1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百草枯中毒主要死亡原因为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急性肾衰竭、肝功能衰竭等,以上主要并发症强化治疗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结论采用甲泼尼龙联合环磷酰胺和Etanercept 强化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初步显示较好的疗效。
引用
收藏
页码:549 / 552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百草枯中毒患者脏器损害与血清细胞因子变化的研究 [J].
张华 ;
菅向东 ;
郭广冉 ;
阮艳君 ;
崔凤玉 ;
阚宝甜 ;
张海艇 ;
王凌 ;
李兴福 .
毒理学杂志, 2007, (04) :258-261
[2]   大鼠急性百草枯中毒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 [J].
隋宏 ;
菅向东 ;
楚中华 ;
张政伟 ;
阚宝甜 ;
张玲 ;
张海艇 .
毒理学杂志, 2007, (01) :27-29
[3]   百草枯农药中毒致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附视频 [J].
王鲁兵 ;
刘玉平 ;
菅向东 .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02, (01) :48-48
[4]   百草枯中毒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1例 [J].
马凤英 ;
孙淑芬 ;
温玉华 ;
菅向东 .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1, (04) :221-222
[5]   急性百草枯中毒血清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 [J].
菅向东 ;
隋宏 ;
楚中华 ;
张政伟 ;
阚宝甜 ;
张玲 ;
张海艇 .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7, (04)
[6]   No direct hepatotoxic potential following a multiple-low dose paraquat exposure in rat as related to its bioaccumulation [J].
Podprasart, Varaporn ;
Satayavivad, Jutamaad ;
Riengrojpitak, Suda ;
Wilairat, Prapin ;
Wananukul, Winai ;
Chavalittumrong, Pranee ;
Chivapat, Songpol ;
Yoovathaworn, Krongtong .
TOXICOLOGY LETTERS, 2007, 170 (03) :193-202
[7]  
Acute Paraquat Poisoning: Report of a Survival Case Following Intake of a Potential Lethal Dose[J] . Pediatric Emergency Care . 200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