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来长江源头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遥感分析——以青海省治多县为例

被引:19
作者
黄麟 [1 ,2 ]
刘纪远 [1 ]
邵全琴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不详
关键词
长江源头;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 草地退化; 遥感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812 [草地学、草原学];
学科分类号
090503 ; 0909 ;
摘要
为了对长江源头高寒草地退化的时空过程规律取得全面客观的科学认识,本文利用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和2004年的陆地卫星遥感影像为信息源,结合气象数据、DEM、草地分布图及社会统计数据等辅助资料,以青海省治多县为例分析了近30年来长江源头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时空格局与过程及其驱动因素,从新的视角阐释高寒草地退化的过程与机理,为退化高寒草地的恢复、治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退化面积减少、退化程度降低、退化类型由复合型向单一型过渡的总体趋势。研究区东部是草地退化最严重的区域,主要表现为沿着原退化草地斑块的扩张,而西部即唐古拉山以北的广大地区由于下垫面起伏较低则以草地覆盖度的轻度下降退化为主。草地退化时间过程特征的总体趋势是持续退化、后期加剧,前后两个时段对比可以看出草地退化比重和程度皆呈逐渐加剧的趋势,退化面积比重净增9.86%。地形因素的影响分析亦发现,研究区高寒草地退化主要发生在海拔4500~4900m、坡度5~15°范围内的阴坡。研究区草地退化格局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就已经形成,气候变化对高寒草地退化的影响是长期、缓慢的,而研究区人口和家畜数量变化的分析可以得出人类活动特别是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发生的最重要诱因。
引用
收藏
页码:884 / 895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 [11] 青海省自然地理[M]. 海洋出版社 , 申元村,向理平编著, 1991
  • [12] Yin-Yang Slope problem along Qinghai-Tibetan Lines and its radiation mechanism
    Chenji
    Huzeyong
    Doushun
    Qianzeyu
    [J].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44 (03) : 217 - 224
  • [13] Spatial and temporal of variations of alpine vegetation cover in the source regions of the Yangtze and Yellow River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1982 to 2001[J] . Jianping Yang,Yongjian Ding,Rensheng Chen.Environmental Geology . 2006 (3)
  • [14] Land-Cover Changes and Its Impacts on Ecological Variables in the Headwaters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China[J] . Genxu Wang,Yibo Wang,Jumpei Kubota.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 2006 (1)
  • [15] Ground temperature monitoring and its recent change in Qinghai–Tibet Plateau[J] . Wu Qingbai,Liu Yongzhi.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2004 (2)
  • [16] 江河源区草地退化状况及成因
    严作良
    周华坤
    刘伟
    周立
    [J]. 中国草地, 2003, (01) : 74 - 79
  • [17] “三江源”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董锁成
    周长进
    王海英
    [J].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06) : 713 - 720
  • [18] 江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草地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
    马玉寿
    郎百宁
    李青云
    施建军
    董全民
    [J]. 草业科学, 2002, (09) : 1 - 5
  • [19] 黄河源区玛多县草地退化成因分析
    摆万奇
    张镱锂
    谢高地
    沈振西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07) : 823 - 826
  • [20] 青藏公路对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影响——以格尔木至唐古拉山段为例
    张镱锂
    刘林山
    摆万奇
    郑 度
    李双成
    阎建忠
    [J]. 地理学报, 2002, (03) : 253 -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