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纳米孔隙结构的原子力显微镜研究

被引:26
作者
姚素平
焦堃
张科
胡文瑄
丁海
李苗春
裴文明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煤纳米孔隙; 原子力显微镜; 煤层气; 孔径分布; 孔隙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1 [煤];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煤纳米孔隙是认识煤中吸附气储集和运移的重要因素.提出一种研究煤纳米孔隙结构的新方法,该方法基于原子力显微镜(AFM)的纳米级分辨率,可直观清晰地观察煤的纳米孔隙特征,并可对煤纳米孔隙结构参数进行三维定量测量.分析结果表明:煤中纳米孔主要为变质气孔和分子间的链间孔,变质气孔的形貌主要为圆形和椭圆形,随煤化程度的提高,变质气孔的发育程度不断增加;链间孔的形态变化较大,低煤级煤的链间孔大于高煤级煤,链间孔随煤级的升高逐渐减少.横切面分析可以有效地揭示煤纳米孔隙的几何学特征,相分析的参数是表征煤微孔隙度的重要参数之一,而粒度分析则可以检测煤纳米孔隙孔径分布特征.AFM对煤纳米孔隙的研究,将会给煤的微观结构和煤层气吸附机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
引用
收藏
页码:1820 / 182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Research on the atomic force microscopy-based fabrication of nanochannels on silicon oxide surfaces[J]. TUNG Steve.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0(30)
[2]   煤变质作用对煤储层孔隙系统发育的影响 [J].
赵兴龙 ;
汤达祯 ;
许浩 ;
陶树 ;
陈贞龙 .
煤炭学报, 2010, 35 (09) :1506-1511
[3]   基于AFM的煤体微结构研究 [J].
常迎梅 ;
杨红果 ;
马腾武 ;
范丽娟 ;
张海新 .
现代科学仪器, 2006, (06) :71-72
[4]   煤阶对煤的吸附能力的影响 [J].
苏现波 ;
张丽萍 ;
林晓英 .
天然气工业, 2005, (01) :19-21+205
[5]   煤孔隙的成因类型及其研究 [J].
张慧 .
煤炭学报, 2001, (01) :40-44
[6]   煤结构的STM和AFM研究 [J].
杨起 ;
潘治贵 ;
汤达祯 ;
廖立兵 ;
马哲生 ;
施倪承 .
科学通报, 1994, (07) :633-635
[7]   煤孔隙理论及在瓦斯突出和抽放评价中的应用 [J].
吴俊 ;
金奎励 ;
童有德 ;
钱荣德 .
煤炭学报, 1991, (03) :86-95
[8]   煤的显微孔隙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J].
郝琦 .
煤炭学报, 1987, (04) :51-56+97
[9]  
煤与瓦斯突出[M]. 中国工业出版社 , (苏)B.B.霍多特著, 1966
[10]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super fine pulverized coal particle. Part 2. AFM investigation of single coal particle[J] . Jiaxun Liu,Xiumin Jiang,Xiangyong Huang,Shaohua Wu.Fuel . 2010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