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支持下基于AHP方法的2013年芦山地震区滑坡危险性评价

被引:32
作者
刘丽娜 [1 ,2 ]
许冲 [1 ]
徐锡伟 [1 ]
陈剑 [2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
关键词
芦山7.0级地震; 滑坡; 层次分析法; GIS; 危险性评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2.22 [滑坡];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在详细综述国内外有关滑坡危险性评价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选取芦山7.0级地震区一个大致以震中为中心的100 km×100 km正方形区域作为研究区域,以GIS技术作为操作平台,确定地震滑坡影响因子,结合芦山地震滑坡特征将滑坡影响因子分级,分析高程、坡度、坡向、斜坡曲率、地层岩性和PGA等6个影响因子经分级概化后所代表的区域与滑坡的分布关系,采用区域分布面积百分比指标与滑坡密度指标来衡量影响滑坡的各个影响因子分级所代表的研究区间对地震滑坡影响程度;其次,使用AHP法对研究区内地震滑坡建立6个影响因子两两比较的6个关系矩阵,对6个关系矩阵分别进行各个参数权重的综合分析,所形成的影响因子权重分布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地面峰值加速度PGA是影响地震滑坡最严重的因子,影响因子对芦山地震区滑坡影响程度关系为PGA>地层岩性>坡度>高程>斜坡曲率>坡向;取6组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所确定的影响因子权重,以构建研究区内滑坡危险度阈值栅格图,接着将滑坡危险性阈值栅格图划分为与评价因子分级赋值时对应的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和极低危险区,同时给出研究区滑坡危险性分区图。最后,根据芦山地震实际所触发的滑坡构建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检验曲线验证评价结果的合理性,验证结果表明:AUC值为85.41%,即定量衡量滑坡评价结果的准确率为85.41%,表明评价结果准确率较高。
引用
收藏
页码:183 / 19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landslides triggered by the 20 April 2013 Lushan earthquake of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 to identification of the seismogenic fault[J]. Chong Xu,Xiwei Xu.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4(13)
[2]   2013年芦山Ms7.0级地震滑坡易发性快速评价方法 [J].
许冲 .
科技导报, 2013, 31(Z2) (Z2) :15-23
[3]   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MS6.6级地震滑坡编录与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J].
许冲 ;
徐锡伟 ;
郑文俊 .
工程地质学报, 2013, 21 (05) :736-749
[4]  
Lushan MS7.0 earthquake:A blind reserve-fault event[J]. XU XiWei,WEN XueZe,HAN ZhuJun,CHEN GuiHua,LI ChuanYou,ZHENG WenJun,ZHNAG ShiMin,REN ZhiQun,XU Chong,TAN XiBin,WEI ZhanYu,WANG MingMing,REN JunJie,HE ZhongTai,LIANG MingJian.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3(Z2)
[5]   四川省芦山MS7.0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J].
李传友 ;
徐锡伟 ;
甘卫军 ;
闻学泽 ;
郑文俊 ;
魏占玉 ;
许冲 ;
谭锡斌 ;
陈桂华 ;
梁明剑 ;
李新男 .
地震地质, 2013, 35 (03) :671-683
[6]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触发滑坡及其构造分析[J]. 许冲,徐锡伟,郑文俊,闵伟,任治坤,李志强.地震地质. 2013(03)
[7]  
2013年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触发滑坡[J]. 许冲,徐锡伟,郑文俊,魏占玉,谭锡斌,韩竹军,李传友,梁明剑,李志强,王虎,王明明,任俊杰,张世民,何仲太.地震地质. 2013(03)
[8]   “4·20”芦山Ms7.0级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特征 [J].
杨宗佶 .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3, 45 (04) :76-83
[9]   2008年汶川地震导致的斜坡物质响应率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J].
许冲 ;
徐锡伟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3, 32(S2) (S2) :3888-3908
[10]   2013年芦山7.0级地震的动态破裂过程 [J].
刘成利 ;
郑勇 ;
葛粲 ;
熊熊 ;
许厚泽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3, 43 (06) :10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