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唑醚菌酯在苹果和土壤中的消解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10
作者
石凯威 [1 ]
郑尊涛 [2 ]
马成 [1 ]
李莉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 消解动态; 残留; 苹果; 土壤;
D O I
10.16820/j.cnki.1006-0413.2015.01.013
中图分类号
TQ450.26 [];
学科分类号
090403 ;
摘要
[目的]研究吡唑醚菌酯在苹果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残留变化趋势,评价吡唑醚菌酯在苹果上使用的安全性。[方法]吡唑醚菌酯经乙腈超声辅助提取,N-丙基乙二胺(PSA)净化,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结果]在加标量0.05~5.0 mg/kg的范围内,添加回收率为90.8%94.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9%2.1%,定量限(LOQ)为0.05 mg/kg,在0.1~7.5 mg/kg的范围内线性良好。在北京和安徽2地,苹果中吡唑醚菌酯的半衰期为16.5、15.4 d,土壤中半衰期为19.3、21.0 d。按推荐剂量的高剂量、次数进行施药,3个采收间隔期(21、28、35 d)苹果上的残留量在0.08~0.16 mg/kg范围内。[结论]参照我国规定吡唑醚菌酯在苹果上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0.5 mg/kg,按推荐方法使用,间隔35 d后的苹果是相对安全的。
引用
收藏
页码:45 / 47+57 +57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Dissipation of pyraclostrobin and its metabolite BF-500-3 in maize under field conditions.[J].Xiangwei you;Congyun liu;Fengmao liu;Yanping liu;Jiannan dong.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2012,
[2]  
Residue dynamics of pyraclostrobin in peanut and field soil by QuEChERS and LC–MS/MS.[J].Fengzu Zhang;Lei Wang;Li Zhou;Di Wu;Hongji Pan;Canping Pan.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2011,
[3]   Development of immunoaffinity columns for pyraclostrobin extraction from fruit juices and analysis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UV detection [J].
Esteve-Turrillas, Francesc A. ;
Mercader, Josep V. ;
Agullo, Consuelo ;
Abad-Somovilla, Antonio ;
Abad-Fuentes, Antonio .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11, 1218 (30) :4902-4909
[4]   苹果与土壤中吡唑醚菌酯残留分析方法研究 [J].
周先学 ;
刘传德 ;
鹿泽启 ;
王志新 ;
于波 ;
徐维华 ;
于建垒 .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 (10) :312-315
[5]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吡唑醚菌酯在人参根、茎、叶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最终残留量 [J].
王燕 ;
王春伟 ;
高洁 ;
许允成 ;
崔丽丽 .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4, 35 (03) :69-73
[6]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吡唑醚菌酯 [J].
杨丽娟 ;
柏亚罗 .
现代农药, 2012, 11 (04) :46-50+56
[7]   改进的QuEChERS方法配合GPC-GC-MS在线联用系统测定果蔬中31种农药残留 [J].
李琰 ;
蔡跃 ;
杨胜琴 ;
绪红霞 ;
仓书华 ;
黄向荣 ;
计文芳 .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1, 21 (02) :277-279+283
[8]   甘蓝和土壤中吡唑醚菌酯·烯酰吗啉残留分析 [J].
王岩 ;
姚威风 ;
梁爽 ;
逯忠斌 .
农药, 2011, 50 (01) :46-47+57
[9]   西瓜与土壤中吡唑醚菌酯残留的分析方法 [J].
张志勇 ;
王冬兰 ;
刘贤进 .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34) :19386-19387
[10]   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中吡唑醚菌酯在葡萄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 [J].
李瑞娟 ;
于建垒 ;
宋国春 ;
马惠 .
环境化学, 2010, 29 (04) :619-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