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盆地浅层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

被引:9
作者
周荔青 [1 ]
吴聿元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
[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
关键词
优质烃源岩; 断裂导油气作用; 砂体导油气作用; 浅层油气藏; 苏北盆地; 郯庐断裂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苏北盆地发育3种具有不同成藏主控因素的浅层油气藏,分别是阜二段中下部低熟高效烃源岩型、断裂垂向通道型及大型砂体侧向运移型浅层油气藏。浅层油气藏的分布极不均衡,盆地西侧的金湖、高邮凹陷浅埋藏油气藏最为发育,且类型齐全,规模也较大。这种分布特征与郯庐断裂带控制了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从而对该盆地浅层油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起重要控制作用密切相关。表现为郯庐断裂周缘断陷是阜二段中下部优质低熟高效烃源岩及阜二段底部、阜一段上部砂体发育区,形成大量与阜二段中下部低熟高效烃源岩相关的浅埋油气藏。郯庐断裂周缘发育继承性及早期型深断陷,具有较高的大地热流场,油气成熟早,有利于油气较长期通过断裂向上运移,且靠近郯庐断裂的区域断裂密度大、活动期次多,有利于形成断裂通道型的浅层次生油气藏。因此,郯庐断裂周围的金湖、高邮及溱潼凹陷浅层油气资源最丰富,浅层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控凹同生断裂带及内、外斜坡带的走滑花状断裂系。在苏北盆地,围绕上述3种类型浅层油气藏,按各区的浅层油气藏形成分布规律开展针对性勘探,还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引用
收藏
页码:334 / 339+344 +34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深大断裂与中国东部新生代盆地油气资源分布[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周荔青,刘池阳著, 2006
[2]  
中国新生代咸化湖泊沉积环境与油气生成[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孙镇城等著, 1997
[3]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北斜坡西部油气运移研究 [J].
吴向阳 .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03) :281-287
[4]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构造转换带控油机制研究 [J].
李亚辉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6, (02) :109-112
[5]   苏北盆地海安凹陷曲塘—李堡地区新生代演化和油气响应评价 [J].
朱建辉 ;
江兴歌 ;
徐旭辉 ;
张渝昌 .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02) :138-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