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田说》看清代的土地集中过程

被引:3
作者
关雨辰
机构
关键词
缙绅地主; 自耕农; 中小地主; 等级特权; 赋役; 中农; 农民; 财政; 土地集中; 庶民地主;
D O I
10.13469/j.cnki.zgshjjsyj.1987.01.016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清代的土地占有形态,究竟是趋于分散,还是趋于集中?论者往往各持一端,颇多歧异。笔者近读清人李调元的《卖田说》,于此略有心得,试作浅析,求正于方家。 李调元,四川罗江县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官至广东学政、直隶通永兵备道。《卖田说》一文,约作于嘉庆初年,记述了作者乡居时与佃户的一席谈,是一篇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调查访问记。 清代中叶,四川民间的土地买卖十分盛行,大量的中小业主失去土地,沦为佃农。面对“俗多卖己之田,而以其资佃人之田”的社会现象,作者感到大惑不解:“盖买田则田为己有,已为政,永久付之子孙;佃田则田为人有,人为政,予夺听之业主。然则人何乐乎卖己田,而佃人之田哉?”作者以此询之于佃户王泽润,王氏则现身说法,介绍了自己沦为佃农的经过。其略云:
引用
收藏
页码:102 / 104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明清封建地主论 [J].
傅衣凌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 (04) :1-13
[2]   新都县档案馆藏清代地契档案 [J].
熊敬笃 .
历史档案, 1985, (02) :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