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5 条
阴虚与血瘀养阴和活血的关系辨识
被引:7
作者:

金兑炫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王灿晖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杨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机构:
[1]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来源:
关键词:
阴虚;
血瘀;
养阴和活血;
D O I:
10.13193/j.archtcm.2004.12.59.jindx.028
中图分类号:
R228 [中医病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就阴虚与血瘀、养阴和活血的关系,加以探讨。揭示养阴生津法具有"滋而能通"的作用。阴虚是导致血瘀的重要因素,血瘀又可导致并加重阴虚。由阴液亏虚引起的血瘀称之为阴虚血瘀。阴虚血瘀是诸多疾病中尤其是在外感热病与老年疾病过程当中的重要病理变化。通过滋养阴液可以促使血行通畅、瘀血消散。其主要作用机制是养阴行血,增水行舟;消散瘀结,促进血行;濡润脉道,保护血络;滋养脏腑,调节血行,则统摄有权;针对病原,以补药之体为泻药之用。因此,养阴亦是治疗血瘀证的重要治法。
引用
收藏
页码:2217 / 2219+2226
+222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 [1] 论养阴行血[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 (03) : 129 - 133杨进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苏南京
- [2] 中医络病的现代认识[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 (03) : 1 - 5李岩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赵雁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黄启福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永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
- [3] 养阴生津方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J]. 国医论坛, 2001, (06) : 48 - 49王陆军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李民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朱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
- [4] 论阴伤是温病热瘀证的主要病机[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 (02) : 9 - 11万海同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浙江大学王灿晖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浙江大学杨进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浙江大学
- [5] 养阴方对家兔阴虚热盛证动物模型发热效应的影响[J].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96, (02) : 131 - 131王秋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中医药大学
- [6] 家兔“热毒血瘀证”系列动物模型的试制[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5, (02) : 70 - 72+105杨进,陆平成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部
- [7] 牡蛎多糖防治心血管病及其它生物活性[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1993, (01) : 53 - 56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陈琼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药科大学生化研究室,中国药科大学生化研究室,
- [8] 滋养阴液在温病营血分证中之应用[J]. 中医杂志, 1992, (05) : 9 - 11杨进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中医学院江苏孟澍江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中医学院江苏
- [9] 养阴生津法治疗温热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 中国医药学报, 1991, (02) : 22 - 23陈光新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董建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
- [10] 阴虚证35例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分析[J].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9, (01) : 7 - 9+3戴豪良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山医院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上海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病理解剖学教研室,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宋庆礼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山医院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上海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病理解剖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