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高粱生产要素特征、成本及能源效率分析

被引:17
作者
韩立朴 [1 ]
马凤娇 [1 ,2 ]
谢光辉 [3 ]
刘金铜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
关键词
甜高粱; 生产技术; 生产成本; 因子分析; 能量投入;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6.5 [芦粟(糖高粱)];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总结我国甜高粱品种、生产技术以及不同区域生产成本和能源效率的差异,通过文献研究和田间调查,采用数值描述和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现有甜高粱品种的特性、生产技术以及对冷凉地区(内蒙)、干旱地区(新疆)和盐碱地区(山东)的生产成本和能源效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多数品种生育期113~130d,锤度9.0%~16.0%,鲜秸秆产量31.2~64.7t/hm2,株高223.1~312.7cm,茎粗1.48~1.89cm,籽粒产量在2.07~3.39t/hm2之间。籽粒、秸秆产量和锤度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2.1%、50.5%和41.9%。耕作、灌溉、施肥、除分蘖、施用农药和防止倒伏等农艺措施都会对甜高粱的产量产生显著影响。对生产成本的因子分析结果为:其KMO值为0.84,Bartlett球型检验值(P<0.01)14 970;旋转后3个公共因子方差贡献率分别是48.18%、41.66%和6.78%,累积贡献率为96.61%;综合得分内蒙(-15.22)最好。利用茎秆生产无水乙醇原料耗能2.7×103~7.4×103 MJ/t,综合利用后耗能1.4×103~3.9×103 MJ/t。能量产投比分别为4.0~10.9和7.6~20.7。甜高粱作为能源作物从经济成本和能源效率上可行,各生产要素中人工投入对成本、生产资料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最大。因子分析综合评价认为各要素成本在区域之间有显著差异。在不同区域平衡机械和人工投入对成本和能源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56 / 69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31]   “能饲一号”甜高粱栽培技术 [J].
魏志敏 ;
杜瑞恒 ;
籍贵苏 ;
侯升林 .
现代农村科技, 2007, (06) :17-17
[32]   甜高粱的发展、利用及高产栽培管理技术 [J].
于萍 ;
段有厚 ;
张志鹏 ;
卜祥 ;
黄阳 ;
刘峰 .
杂粮作物, 2007, (02) :112-113
[33]   不同种植时期对甜高粱主要生物性状及成糖的影响 [J].
沈飞 ;
刘荣厚 .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12) :2681-2683
[34]   牧草甜高粱品种试验总结 [J].
周兰花 ;
古丽孜亚 .
新疆农业科技, 2005, (03) :44-45
[35]   高产饲草甜高粱栽培试验初报 [J].
李兵 .
新疆农业科学, 2001, (S1) :216-216
[36]   农田能量测算原理与指标体系的研究 [J].
尹钧 ;
高志强 ;
张布雷 ;
郑月英 .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8, (02) :3-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