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西南低涡造成广西暴雨差异的对比分析

被引:10
作者
高安宁
陈见
李生艳
何冬燕
黄明策
机构
[1]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台
关键词
暴雨; 西南低涡; 低空急流; 物理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ECMWF 2.5°×2.5°客观分析资料和M ICAPS常规资料,对2008年6月12日和16日两次西南低涡影响,造成广西暴雨范围和强度明显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6.12"过程西南低涡深厚,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强盛的西南低空急流;而"6.16"过程西南低涡较浅薄,其发展过程中无西南低空急流的配合;(2)"6.12"过程低涡发展强盛,涡旋度大,正涡度值达200 hPa高度,上升运动强烈;而"6.16"过程低涡发展较弱,涡旋度小,正涡度值只到500 hPa高度,上升运动相对较小;(3)"6.12"过程水汽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水汽辐合强;而"6.16"过程水汽仅来源于孟加拉湾,水汽辐合较弱;(4)两次西南低涡影响,对流层上下之间的风垂直切变小,有利于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4557 / 456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1998年夏季西南低涡活动与长江上游暴雨 [J].
陈忠明 ;
徐茂良 ;
闵文彬 ;
缪强 .
高原气象, 2003, (02) :162-167
[3]   一次华南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试验 [J].
张立凤 ;
查石祥 ;
张铭 .
气象科学, 2000, (02) :120-128
[4]   低涡与急流对“04.9”川东暴雨影响的分析与数值模拟 [J].
何光碧 ;
陈静 ;
李川 ;
冯汉中 .
高原气象, 2005, (06) :1012-1023
[5]   梅雨暴雨中高低空急流与西南涡的活动 [J].
杨帅 ;
丁治英 ;
徐海明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6, (01) :122-128
[6]   淮河下游暴雨和非暴雨天气特征分析 [J].
尹东屏 ;
沈树勤 ;
曾明剑 ;
濮梅娟 ;
吴海英 .
气象科技, 2005, (04) :324-329
[7]   一次西南涡影响云南强降水过程分析 [J].
张腾飞 ;
张杰 ;
马联翔 .
气象科学, 2006, (04) :376-383
[8]   我国南方暴雨的试验与研究 [J].
倪允琪 ;
周秀骥 ;
张人禾 ;
王鹏云 ;
仪清菊 .
应用气象学报, 2006, (06) :690-704
[9]   2003年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环流背景及其与大气热源的关系 [J].
王黎娟 ;
管兆勇 ;
何金海 .
气象科学, 2008, (01) :1-7
[10]   西南低涡与广西暴雨 [J].
彭本贤 .
广西气象, 1989, (03)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