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志”与“网络民族志”:变与不变

被引:72
作者
郭建斌 [1 ,2 ]
张薇 [1 ]
机构
[1]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
[2]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关键词
民族志; 网络民族志; 方法; 研究方法论;
D O I
10.15937/j.cnki.issn1001-8263.2017.05.014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本文试图在一个较为完整的关于民族志的知识谱系中来讨论一种新的民族志形态——网络民族志。因此,本文首先从民族志讲起,然后再讲网络民族志,在此基础上,对民族志和网络民族志的变与不变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民族志"与"网络民族志",变化着的是对象和具体的操作策略,在方法论层面上并无根本性变化。因此,本文认为,对于民族志与网络民族志的讨论,不能仅限于方法层面,还要与新问题、新回答相提并论。
引用
收藏
页码:95 / 10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将人类学作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2016年中国人类学学科建设座谈会纪实 [J].
周大鸣 ;
高丙中 ;
范可 ;
陈才佳 ;
刘译蔓 ;
韦小鹏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 (04) :47-58
[2]   虚拟民族志方法在中国的实践与反思 [J].
张娜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04) :143-150
[3]   民族志:一种广义人文关系学的界定 [J].
王铭铭 .
学术月刊, 2015, 47 (03) :129-140
[4]   身体的在场:网络民族志的性别反身性 [J].
任珏 .
新闻大学, 2014, (02) :63-71
[5]   虚拟民族志:田野、方法与伦理 [J].
卜玉梅 .
社会学研究, 2012, 27 (06) :217-236+246
[6]   三足鼎立:民族志的田野、理论和方法 [J].
张小军 .
民间文化论坛, 2007, (01) :27-28
[7]  
如何研究网络人群和社区.[M].库兹奈特.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8]  
文化适应与传播.[M].郭建斌; 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9]  
民族志.[M].(美) 费特曼 (Fetterman;D.M.) ; 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10]  
写文化.[M].(美)克立福德(Clifford; E. J. ),(美)马库斯(Marcus; G. E. )编.商务印书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