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烃潜力法研究烃源岩排烃特征的原理及应用

被引:25
作者
祝厚勤 [1 ]
刘平兰 [2 ]
庞雄奇 [3 ]
姜振学 [3 ]
机构
[1] 中油国际海外研究中心
[2] 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生烃潜力法; 排烃特征; 物质平衡原理; 排烃量; 排烃效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排烃门限概念的基础上,利用烃源岩热解资料结合计算机技术,基于"将今论古"的思想和"物质平衡原理",详细探讨了生烃潜力法研究烃源岩排烃特征的原理、方法、操作流程及存在的问题;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原有生烃潜力指数地质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并运用该方法对苏北盆地海安凹陷泰州组烃源岩排烃量和排烃效率进行了计算。研究表明,海安凹陷泰州组烃源岩排烃量约为2.2×10~8t,排烃效率为50%。实践证明,由于生烃潜力法建立在大量的热解资料的基础上,体现了整体的变化趋势,因而合理回避了油气生成运移机理,可靠性高,方法简单易行。
引用
收藏
页码:5 / 9+8 +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塔里木台盆区有效源岩排烃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 [J].
管晓燕 ;
庞雄奇 ;
张俊 .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1) :17-22+88
[2]   烃源岩生烃演化过程TOC值的演变及其控制因素 [J].
钟宁宁 ;
卢双舫 ;
黄志龙 ;
张有生 ;
薛海涛 ;
潘长春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04, (S1) :120-126
[3]   排烃门限存在的地质地球化学证据及其应用 [J].
庞雄奇 ;
李素梅 ;
金之钧 ;
黎茂稳 .
地球科学, 2004, (04) :384-390
[4]   油气成藏门限研究及其在济阳坳陷中的应用 [J].
庞雄奇 ;
李丕龙 ;
金之钧 ;
张善文 ;
左胜杰 ;
陈冬霞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3, (03) :204-209
[5]   一种生、排烃量计算方法探讨与应用 [J].
周杰 ;
庞雄奇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1) :24-27
[6]   地化录井中一种新的生、排烃量计算方法 [J].
肖丽华 ;
孟元林 ;
高大岭 ;
郝翠绢 ;
李宏 ;
侯创业 .
石油实验地质, 1998, (01) :98-102
[7]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烃源岩原始生烃潜力和原始有机碳的恢复 [J].
卢双舫,刘晓艳,曲佳燕,王子文 .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1995, (01) :31-34
[8]   原始有机碳含量的恢复及应用 [J].
孟元林 ;
肖丽华 ;
郭庆福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993, (03) :27-32+5
[9]   有机质泥岩在热演化过程中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特征 [J].
方祖康 .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1986, (03) :13-15
[10]  
庞雄奇著.排烃门限控油气理论与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