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草栽培对果园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24
作者
王义祥
翁伯琦
黄毅斌
王成己
叶菁
机构
[1]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
关键词
生草栽培; 果园;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2 [土壤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以福建尤溪玉池生草果园定位观测点为平台,研究了生草栽培对果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草栽培处理后,0~20 cm土壤团聚体中>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比例(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WD)分别比顺坡清耕和梯台清耕处理的高3.78%5.90%、16.82%20.94%、5.86%50.31%和3.81%13.82%、13.33%19.95%、7.50%60.63%,分形维数比顺坡清耕和梯台清耕处理的低1.54%2.35%和1.09%9.64%。同时,生草栽培可提高>2 mm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贮量和大团聚体有机碳贮量占总有机碳的比例,但其影响主要集中于0~20 cm土层。这说明生草栽培处理更有利于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增强土壤有机碳的保护和碳汇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349 / 35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果园生草模式土壤固碳潜力——以福建省为例 [J].
王义祥 ;
王峰 ;
翁伯琦 ;
罗旭辉 ;
黄毅斌 .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0, 6 (03) :189-192
[2]   渭北黄土高原旱地果园生草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J].
李会科 ;
张广军 ;
赵政阳 ;
李凯荣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8, (07) :2070-2076
[3]   植被恢复对退化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分布的影响 [J].
谢锦升 ;
杨玉盛 ;
陈光水 ;
朱锦懋 ;
曾宏达 ;
杨智杰 .
生态学报, 2008, (02) :702-709
[4]   福建山地综合开发中红壤保育研究——Ⅰ.不同垦殖方式对果园生态系统的影响 [J].
郑仲登 ;
黄毅斌 ;
翁伯奇 ;
罗涛 ;
于家旺 ;
不详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3, (03) :155-157
[5]   旱地紫色土团聚体特征的指标比较 [J].
骆东奇 ;
侯春霞 ;
魏朝富 ;
谢德体 ;
朱波 .
山地学报, 2003, (03) :348-353
[6]   用粒径的重量分布表征的土壤分形特征 [J].
杨培岭 ;
罗远培 ;
石元春 .
科学通报 , 1993, (20) :1896-1899
[7]  
土壤农化分析[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鲍士旦主编, 2000
[8]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to mitigate climate change[J] . R. Lal.Geoderma . 2004 (1)
[9]  
Microbial biomass, mineral nitrogen and carbon content in savanna soil aggregates under conventional and no-tillage[J] . R.M. Hernández-Hernández,D. López-Hernández.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 2002 (11)
[10]  
Soil macroaggregate turnover and microaggregate formation: a mechanism for C sequestration under no-tillage agriculture[J] . J Six,E.T Elliott,K Paustian.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 2000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