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盐层氧化障在长江中下游玢岩铁矿成矿中的作用

被引:41
作者
李延河 [1 ]
段超 [1 ]
韩丹 [1 ]
陈新旺 [2 ]
王丛林 [2 ]
杨秉阳 [2 ]
张成 [1 ]
刘锋 [1 ]
机构
[1] 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和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2] 马钢集团矿业公司南山矿
关键词
玢岩铁矿; 膏盐层; 氧化障; 铁矿浆; 硫同位素; 长江中下游;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31 [铁];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著名的铁铜金等多金属成矿带,其中宁芜和庐枞盆地产出一系列与白垩纪中基性火山-次火山岩有关的玢岩铁矿床。前人根据玢岩铁矿的地质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火山-次火山岩的关系建立了著名玢岩铁矿成矿模式,发展了成矿理论,有效指导了玢岩铁矿找矿工作。但三叠系膏盐层在成矿中的作用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深部矿化基本没有涉及。最新研究和勘查结果揭示中下三叠统周冲村组顶部膏盐层与矿化关系密切,但膏盐层的控矿机理还不清楚,"膏盐层氧化障"在玢岩铁矿成矿中的作用鲜有报道,宁芜-庐枞盆地深部矿化类型和矿体赋存部位知之甚少。本文研究了长江中下游玢岩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探讨了膏盐层氧化障在玢岩铁矿成矿中的作用。宁芜和庐枞盆地玢岩铁矿、硫铁矿中普遍含有石膏,玢岩铁矿、硫铁矿和石膏矿三者密切共生。玢岩铁矿及伴生硫铁矿中黄铁矿的δ34SV-CDT值异常高,平均值均在5‰以上,石膏的δ34SV-CDT值大部分位于20‰左右,与海相硫酸盐的值相似,指示矿床中硫主要来自三叠纪膏盐层。矿床中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与矿床成因类型密切相关。宁芜盆地姑山矿田的δ34SV-CDT值最高,为10.8‰,梅山矿田次之,为7.85‰,凹山矿田最低,为5.01‰;矿床成因类型也发生相应变化,矿浆型→矿浆-热液型→热液型。矿床中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变化主要由硫酸盐的还原温度和原始岩浆硫所占比例不同引起,还原温度越高,δ34S值越高;原始岩浆硫所占比例越高,δ34S值越低。计算结果表明矿床中约60%80%的硫来自膏盐层硫酸盐的还原,还原温度多在450℃以上,但硫化物的沉淀温度相对较低,就位时间稍晚。提出膏盐层(富含碳酸盐、石膏和石盐等)不仅可以为成矿提供大量Na+、Cl-、CO32-等矿化剂,使围岩发生钠长石化、方柱石化(氯化)和矽卡岩化等蚀变,使Fe2+以NaFeCl3等络合物形式搬运,膏盐层还是地壳深处最重要的氧化障,能够将硅酸盐熔体和成矿溶液中的Fe2+氧化成Fe3+,富集形成铁矿床,是玢岩铁矿成矿的关键因素。当炽热的岩浆与膏盐层(CaSO4)发生同化混染时,SO42-将硅酸盐熔体中的Fe2+氧化成Fe3+,Fe3+无法进入硅酸盐矿物晶格之中,而形成铁氧化物Fe3O4/Fe2O3和贫铁的硅酸盐矿物透辉石/阳起石、透闪石等。铁氧化物在磷、水和氯化钠等盐类物质的作用下在岩浆房中与硅酸盐熔体发生液态不混熔,熔离形成铁矿浆。铁矿浆粘滞性强,迁移距离不远,在岩体与膏盐层的接触带附近,沿构造有利部位贯入,形成姑山、梅山等矿浆型铁矿床。以铁的络合物形式搬运的成矿热液流动性强,迁移距离远,可以在远离岩体与膏盐层接触带部位、在上部白垩纪火山岩中富集沉淀。长江中下游玢岩铁矿中矿浆充填型和热液交代-充填型矿体同时存在,二者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分带,具"双层成矿结构"。在盆地深部岩体与膏盐层的接触部位产出"大冶式"矿浆充填-接触交代型富铁矿床,规模可能超过了赋存于浅部火山-次火山中的狭义"玢岩铁矿"。位于宁芜盆地南北两端的姑山和梅山矿田是找寻"大冶式"矿浆充填-接触交代型富铁矿的有利地段。在SO42-氧化Fe2+的同时自身被还原为S2-,S2-与Fe2+结合形成硫铁矿,在铁矿的上部或边部富集形成硫铁矿矿床;这是石膏矿、铁矿和硫铁矿密切共生的根本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1355 / 1368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54 条
[1]   岩浆-热液系统中铁的富集机制探讨 [J].
张招崇 ;
侯通 ;
李厚民 ;
李建威 ;
张作衡 ;
宋谢炎 .
岩石学报, 2014, 30 (05) :1189-1204
[2]   膏盐层在矽卡岩型铁矿成矿中的作用 [J].
李延河 ;
谢桂青 ;
段超 ;
韩丹 ;
王成玉 .
地质学报, 2013, 87 (09) :1324-1334
[3]   安徽庐枞盆地泥河铁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其对矿床成因的指示 [J].
范裕 ;
周涛发 ;
郝麟 ;
袁峰 ;
张乐骏 ;
王文财 .
岩石学报, 2012, 28 (10) :3113-3124
[5]   宁芜矿集区凹山铁矿床磁铁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成矿作用的制约 [J].
段超 ;
李延河 ;
袁顺达 ;
胡明月 ;
赵令浩 ;
陈小丹 ;
张成 ;
刘佳林 .
岩石学报, 2012, 28 (01) :243-257
[6]   宁芜盆地凹山铁矿床辉长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J].
段超 ;
毛景文 ;
李延河 ;
侯可军 ;
袁顺达 ;
张成 ;
刘佳林 .
地质学报, 2011, 85 (07) :1159-1171
[7]   安徽庐江泥河铁矿的发现及意义 [J].
吴明安 ;
汪青松 ;
郑光文 ;
蔡晓兵 ;
杨世学 ;
狄勤松 .
地质学报, 2011, 85 (05) :802-809
[8]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铁矿找矿的思考 [J].
杜建国 ;
常丹燕 .
地质学报, 2011, 85 (05) :687-698
[9]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火山岩盆地的成岩成矿作用 [J].
周涛发 ;
范裕 ;
袁峰 ;
张乐骏 ;
马良 ;
钱兵 ;
谢杰 .
地质学报, 2011, 85 (05) :712-730
[10]   长江中下游庐江-枞阳火山岩矿集区深部结构与成矿作用 [J].
董树文 ;
项怀顺 ;
高锐 ;
吕庆田 ;
李建设 ;
战双庆 ;
卢占武 ;
马立成 .
岩石学报, 2010, 26 (09) :2529-2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