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庐江-枞阳火山岩矿集区深部结构与成矿作用

被引:81
作者
董树文 [1 ]
项怀顺 [2 ]
高锐 [3 ]
吕庆田 [4 ]
李建设 [2 ]
战双庆 [5 ]
卢占武 [3 ]
马立成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
[2]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
[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4]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5] 安徽省勘探技术院
关键词
深部结构; 地幔流体通道; 成矿作用; 反射地震剖面; 火山岩盆地; 庐-枞矿集区; 长江中下游;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1 [矿床成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探测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江-枞阳白垩纪火山岩盆地和铁、硫矿集区深部构造和地壳结构,探讨成矿深部控制条件,作者完成了穿越火山岩盆地的深反射地震剖面(150km,记录30s)和罗河铁矿区浅层高分辨反射地震剖面(20km),以及平行剖面的大地电磁、高精度重磁剖面,揭示了矿集区全地壳精细结构和电磁结构,同时开展区域构造测量和火山岩年代学研究,获得了新的认识。证实"耳状"的庐-枞火山岩盆地是一个沿北东向罗河断裂向东侧发育的非对称火山盆地,排除了另一半被断在西侧红层之下的判断;罗河断裂是一条切穿MOHO的深断裂,倾向南东,是引导地幔流体和岩浆上涌和喷发的通道,在中地壳形成岩浆房(反射亮斑);鉴别出多层界面,火山岩-侏罗系厚度约4~5km(其中火山岩厚度约3km),三叠系-震旦系变形层底界深度大致18~20km,变质基底组成中下地壳,MOHO平缓向北西倾,深度33~31km;追踪郯-庐断裂带的深部产状,陡立延伸到MOHO,宽约10km。从而揭示了早白垩系(132~127Ma)庐-枞火山岩矿集区深部过程与成矿、控矿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2529 / 2542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 [1] 安徽庐枞火山岩盆地与邻区基底构造变形、形成演化及其对矿床分布的控制
    汤家富
    陆三明
    李建设
    韦导忠
    [J]. 岩石学报, 2010, 26 (09) : 2587 - 2597
  • [2] 铜陵中酸性侵入岩成因及锆石SHRIMP定年
    吴才来
    高前明
    国和平
    郭祥炎
    刘良根
    郜源红
    雷敏
    秦海鹏
    [J]. 岩石学报, 2010, 26 (09) : 2630 - 2652
  • [3] 庐枞铁多金属矿集区龙桥铁矿反射地震初至波层析成像与隐伏矿床预测
    侯贺晟
    高锐
    卢占武
    刘金凯
    匡朝阳
    马立成
    [J]. 岩石学报, 2010, 26 (09) : 2623 - 2629
  • [4] 庐江-枞阳矿集区深部结构与成矿
    董树文
    高锐
    吕庆田
    张季生
    张荣华
    薛怀民
    吴才来
    卢占武
    马立成
    [J]. 地球学报, 2009, 30 (03) : 279 - 284
  • [5] 安徽庐枞(庐江-枞阳)盆地火山岩的年代学及其意义
    周涛发
    范裕
    袁峰
    陆三明
    尚世贵
    David Cooke
    Sebastien Meffre
    赵国春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11) : 1342 - 1353
  • [6] 安徽庐江—枞阳地区A型花岗岩的LA-ICP-MS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范裕
    周涛发
    袁峰
    钱存超
    陆三明
    DAVID Cooke
    [J]. 岩石学报, 2008, 24 (08) : 1715 - 1724
  • [7] 铜陵狮子山地区中酸性侵入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岩浆作用的深部过程
    吴才来
    董树文
    国和平
    郭祥炎
    高前明
    刘良根
    陈其龙
    雷敏
    WOODENJ L
    MAZADAB FK
    MATTINSON C
    [J]. 岩石学报, 2008, 24 (08) : 1801 - 1812
  • [8] 安徽庐枞盆地中巴家滩岩体的年代学研究及其意义
    周涛发
    宋明义
    范裕
    袁峰
    刘珺
    吴明安
    钱存超
    陆三明
    [J]. 岩石学报, 2007, (10) : 2379 - 2386
  • [9] 强化开展地壳内部第二深度空间金属矿产资源地球物理找矿、勘探和开发
    滕吉文
    [J]. 地质通报, 2006, (07) : 767 - 771
  • [10]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走滑构造特征与变形规律
    朱光
    徐佑德
    刘国生
    王勇生
    谢成龙
    [J]. 地质科学, 2006, (02) : 226 - 24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