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及枯落物水文效应

被引:22
作者
王谦 [1 ]
孙保平 [1 ]
丁国栋 [1 ]
赵国平 [2 ]
邓继峰 [1 ]
高广磊 [1 ]
王新星 [1 ]
李旭 [1 ]
机构
[1]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陕西省治沙研究所
关键词
樟子松人工林; 林分密度; 土壤; 枯落物; 水文效应;
D O I
10.13207/j.cnki.jnwafu.2015.08.006
中图分类号
S715 [森林水文学];
学科分类号
0829 ; 0907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及枯落物的水文效应。【方法】以陕西榆林不同密度(550,800,1 250,1 750,2 050,2 250,3 850株/hm2)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林下设置标准地采集土壤及枯落物,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不同密度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持水量及枯落物的持水特性。【结果】7种林分密度樟子松人工林中,密度为800株/hm2林地土壤的含水率最大(6.88%),土壤体积质量最小(1.51g/cm3),总孔隙度最大(42.99%),土壤有效持水能力最强(147.55t/hm2)。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下枯落物总蓄积量不断增加,其值为16.23~27.99t/hm2,枯落物有效拦蓄量表现为3 850株/hm2>2 250株/hm2>2 050株/hm2>1 750株/hm2>1 250株/hm2>800株/hm2>550株/hm2,其中以林分密度为3 850株/hm2林地的最强,达45.14t/hm2,是林分密度为800株/hm2林地的1.8倍。不同林分密度下,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呈对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结论】在一定范围内,樟子松人工林分密度越大,枯落物总蓄积量越高,持水能力越强;但其土壤含水率、总孔隙度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土壤持水能力先增强后减弱。因此,人工林水文功能的充分发挥应综合考虑土壤含水率、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质以及林地枯落物蓄积量等持水特性,从而确定最适种植密度。
引用
收藏
页码:123 / 13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土壤农化分析.[M].鲍士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  
水源涵养林效益研究.[M].于志民;王礼先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3]  
森林土壤实验教程.[M].关继义;陈喜全主编;.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2,
[4]   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J].
陈莉莉 ;
王得祥 ;
张宋智 ;
王兆杰 ;
吕婧娴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1 (07) :141-149
[5]   北京松山5种天然纯林枯落物及土壤水文效应研究 [J].
鲁绍伟 ;
陈波 ;
潘青华 ;
李少宁 ;
张玉平 .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4 (03) :65-70
[6]   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J].
王卫军 ;
赵婵璞 ;
姜鹏 ;
任仙 ;
王骄洋 ;
王桂真 ;
牟雪 ;
谷建才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3, 33 (02) :66-68+72
[7]   冀北山地油松和落叶松林下枯落物的水文效应 [J].
梁文俊 ;
丁国栋 ;
周美思 ;
臧荫桐 ;
贺宇 ;
安云 ;
高广磊 ;
包岩峰 .
水土保持通报, 2012, 32 (04) :71-74
[8]   冀北山地不同海拔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枯落物和土壤水文效应 [J].
陈波 ;
孟成生 ;
赵耀新 ;
杨新兵 ;
赵心苗 ;
张丽峰 .
水土保持学报, 2012, 26 (03) :216-221
[9]   林分密度对枯落物层持水特性的影响 [J].
贺宇 ;
丁国栋 ;
梁文俊 ;
臧荫桐 ;
高广磊 ;
安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04) :68-72
[10]   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年轮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J].
尚建勋 ;
时忠杰 ;
高吉喜 ;
徐丽宏 ;
吕世海 ;
冯朝阳 ;
王鲁秀 .
生态学报, 2012, 32 (04) :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