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响应度的区域差异研究

被引:20
作者
郭海红 [1 ,2 ]
张在旭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
[2] 青岛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生态环境; PSR系统; 脉冲响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F299.21 [城镇形成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083304 ;
摘要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响应关系对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基于新型城镇化的理念和PSR理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30个省区市并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熵权法对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质量水平进行测算,并构建VAR模型结合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法,解析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响应关系并识别区域差异原因,得出结论:一是东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二是西部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水平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三是东部新型城镇化促进生态环境整体水平提高,但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压力。中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综合水平起到了抑制作用,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响应能力。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对生态环境造成负向冲击较大,但长期内压力有所减弱,短期内利于环保意识、环保政策、环保措施的出台。提出了重视区域差异探索特色发展道路和拓展跨区域合作渠道的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86 / 96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东北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脱钩分析 [J].
刘贺贺 ;
杨青山 ;
张郁 .
地理科学, 2016, 36 (12) :1860-1869
[2]   武陵山片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响应的计量分析——以湘西自治州为例 [J].
王家庭 ;
毛文峰 .
经济地理, 2016, 36 (06) :148-154+129
[3]   基于PSR模型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应用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J].
皮庆 ;
王小林 ;
成金华 ;
谈艳 .
科技管理研究, 2016, 36 (06) :238-244
[4]   基于VAR模型的新疆城镇化、工业化与金融发展 [J].
石林 ;
肖春梅 ;
张晓燕 .
企业经济, 2013, (10) :147-151
[5]   运用系统动力学分析我国城镇化对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影响 [J].
杨开宇 .
财政研究, 2013, (06) :10-13
[6]   中国城镇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J].
杨晓军 ;
陈浩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01) :32-37+138
[7]   基于SD的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情景分析 [J].
宋学锋 ;
刘耀彬 .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6, (03) :124-130
[8]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系统的基本定律 [J].
方创琳 ;
杨玉梅 .
干旱区地理, 2006, (01) :1-8
[9]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 [J].
乔标 ;
方创琳 .
生态学报, 2005, (11) :211-217
[10]   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综述与评价 [J].
刘耀彬 ;
李仁东 ;
宋学锋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 (03) :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