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社会与契约社会——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

被引:82
作者
冯必扬
机构
[1]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
关键词
人情社会; 契约社会; 社会交换理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2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学科分类号
1407 ;
摘要
人情社会与契约社会是社会交换的两种基本类型,人情社会的交换属于延时回报的交换、模糊回报的交换、熟人社会的交换、依靠道德约束的交换、特殊主义的交换;契约社会的交换则具有陌生人社会的交换、协商一致的交换、精确的交换、依靠法规约束的交换、普遍主义的交换等特点。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多方面的区别。根据人情社会形成的原因,可以将其分作情感需求型、风险防范型、不当求利型三种类型。只有消除不当求利型人情社会,使人情社会仅在情感领域、契约社会在利益领域发挥其功能,我国才能从以人情社会为主导的社会转变为以契约社会为主导的社会。
引用
收藏
页码:67 / 7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人情社会浅析 [J].
董璐 ;
崔芳芳 .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10, (04) :129-130
[2]   人情社会与理性社会 [J].
张秀琴 ;
司汉武 ;
张利国 .
理论月刊, 2009, (06) :69-72
[3]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 [J].
翟学伟 .
社会学研究, 2004, (05) :48-57
[4]  
不公平竞争与社会风险.[M].冯必扬;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  
选择的共和国.[M].(美)弗里德曼(LawrenceM.Friedman)著;高鸿钧[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  
共同体与社会.[M].(德)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Tonnies)著;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
[7]  
法国民法典.[M].罗结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8]  
信任.[M].(美)弗兰西斯·福山(FrancisFukuyama)著;李宛蓉译;.远方出版社.1998,
[9]  
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美)布 劳(Blau;P.M.)著;孙 非;张黎勤译;.华夏出版社.1988,
[10]  
动机与人格.[M].马斯洛(Maslow;A.H.)著;许金声;程朝翔译;.华夏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