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气发生器模拟非降水变量的效果评估

被引:14
作者
廖要明 [1 ,2 ]
刘绿柳 [2 ]
陈德亮 [3 ]
谢云 [1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2]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国家气候中心
[3] 瑞典哥德堡大学地球科学系
关键词
天气发生器;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日照时数; 相对湿度; 平均风速;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6 [降水];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文中介绍了天气发生器BCC/RCG-WG基于谐波分析和多变量平稳过程对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等5个非降水变量的模拟模型,并根据中同669个站点1971—2000年的逐日气候资料(降水、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计算了各站点的非降水变量的模拟参数。根据计算的模拟参数对中国各地逐日最高、最低气温和日照时数等非降水变量进行了模拟,并利用100年的逐日模拟结果和1971—2000年的实测资料对5个非降水变量在年、月平均值及极端值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BCC/RCG-WG能较好地模拟中国各地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数等5个非降水变量,特别是模拟年平均值的效果很好。模拟与实测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均方根误差只有0.2℃,年日照时数的均方根误差为70.9h,年平均相对湿度的均方根误差为0.6%,年平均风速的均方根误差为0.2m/s。在月平均值方面,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日照时数的模拟值与实测值也非常接近,但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的模拟效果不是很理想。模拟和实测的各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方根误差在0.4—0.7℃,各月平均日照时数均方根误差在10—20h,各月平均相对湿度均方根误差在4%14%,各月平均风速均方根误差在0.6—0.9m/s。对于诸如高温日数、极端最高、最低气温等极端气候事件,BCC/RCG-WG的模拟效果相对较差。
引用
收藏
页码:310 / 31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 [1] 中国天气发生器降水模拟参数的气候变化特征
    廖要明
    陈德亮
    高歌
    谢云
    [J]. 地理学报, 2009, 64 (07) : 871 - 878
  • [2] 温度破纪录事件预测理论研究
    封国林
    杨杰
    万仕全
    侯威
    支蓉
    [J]. 气象学报, 2009, 67 (01) : 61 - 74
  • [3] 国家级极端高温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刘绿柳
    孙林海
    廖要明
    朱艳峰
    邹旭恺
    王有民
    颜京辉
    [J]. 气象, 2008, (10) : 102 - 107
  • [4] CLIGEN非降水参数在黄土高原的适应性评估
    陈杰
    张勋昌
    刘文兆
    李志
    [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7, (05) : 21 - 31
  • [5] CLIGEN气候生成器模型在紫色土地区的适应性研究
    何丙辉
    缪驰远
    陈晓燕
    徐霞
    [J]. 水土保持学报 , 2007, (03) : 183 - 187
  • [6] 逐日降水量的模拟及其在作物气候风险分析中的应用
    廖要明
    潘学标
    张强
    陈德亮
    [J]. 华北农学报, 2006, (S2) : 206 - 212
  • [7] 土壤侵蚀过程模型中的天气生成器研究述评
    张岩
    朱清科
    [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6, (03) : 103 - 108
  • [8] 随机气候生成器在黄土高原的适用性检验
    史婉丽
    杨勤科
    穆婉红
    [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6, (02) : 18 - 23
  • [9] 统计降尺度法对未来区域气候变化情景预估的研究进展
    范丽军
    符淙斌
    陈德亮
    [J].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03) : 320 - 329
  • [10] Stochastic modeling of daily precipitation in China[J]. LIAO Yaoming1,2, ZHANG Qiang1,2, CHEN Deliang1,2,3(1.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China;2. Laboratory of Climate Studies,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China;3. Earth Sciences Center, Gothenburg University, Sweden).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