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造山带地壳结构和岩石组成模型的研究

被引:4
作者
郭福生
辜骏如
机构
[1] 华东地质学院
关键词
大别造山带,构造演化,地球物理场,地壳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2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大别山造山带地壳具有三个结构层,中地壳以存在地震低速层和电性低阻高导层为特征。大别山区的下地壳由扬子地块基底岩石组成,它呈楔形俯冲于大别板片之下,大别板片的基底又作为俯冲壳楔的前沿构成北淮阳区的中下地壳,形成造山带现代地壳板片叠置式构造形态。
引用
收藏
页码:40 / 4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郯庐断裂带的主要特征与性质讨论 [J].
汤加富,侯明金,高天山 .
安徽地质, 1995, (03) :60-65
[2]   大别山地区片麻岩套的建立与成岩时代讨论 [J].
周存亭,汤加富,高天山,童劲松,鲁如魁 .
安徽地质, 1995, (03) :29-40
[3]  
华中大别山高压变质地体的形成和差异岩石隆升-剥露:来自火成岩的证据[J]. 马昌前,杨坤光,唐仲华,龙昱.地球科学. 1995(05)
[4]   陆内造山带的几个基本特征 [J].
郭华,吴正文,冯明 .
地学前缘, 1995, (02) :249-249
[5]   华南变质基底的组成、边界与构造演化(研究综述) [J].
汤加富 .
安徽地质, 1994, (Z1) :104-111
[6]   伸展构造研究综述 [J].
余达淦 .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1994, (01) :1-10
[7]   佛子岭群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及生成环境探讨 [J].
吴培琦 .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1994, (01) :60-67
[8]   大别山石马地区榴辉岩P-T-t轨迹及其构造意义 [J].
肖益林 ;
李曙光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993, (03) :239-250
[9]   大别山碰撞造山带基本结构 [J].
董树文 ;
孙先如 ;
张勇 ;
黄德志 ;
王刚 ;
戴世坤 ;
于邦存 .
科学通报, 1993, (06) :542-545
[10]   大别造山带钾氩年龄的解释——差异上升的地块 [J].
陈江峰 ;
董树文 ;
邓衍尧 ;
陈移之 .
地质论评, 1993, (01) :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