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山前陆北西向褶皱的厘定及其意义

被引:22
作者
张忠义 [1 ]
董树文 [1 ]
张岳桥 [2 ]
胡健民 [2 ]
施伟 [2 ]
刘刚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关键词
北西向褶皱; 叠加变形; 弯滑擦痕; 白垩纪; 大巴山前陆;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09.01.013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大巴山位于南秦岭造山带与上扬子前陆交接部位,其西北缘地区发育规模大、方向各异、叠加特征明显的褶皱构造体系。通过关键地区的褶皱及其叠加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及时空序列的研究鉴别出至少是三期褶皱构造,包括北东—近东西向、近南北—北北西向和北西向褶皱。本文详细介绍北西向褶皱的厘定依据和空间构造要素,研究其对晚侏罗世形成的大巴山弧形褶皱带的叠加改造及过程。根据区域变形的特征分析,以及下白垩统地层卷入北西向褶皱变形的事实,推测这组褶皱形成与早白垩世晚期或其后的收缩变形事件有关,但其地球动力学背景仍需进一步探讨。大巴山地区北西—南东向褶皱的厘定有助于完善和深化大巴山西缘地区构造演化及地壳变形历史的认识。
引用
收藏
页码:10 / 24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1]  
大巴山前陆盆地—冲断带的形成演化[M]. 地质出版社 , 刘树根等, 2006
[12]  
秦岭造山带与大陆动力学[M]. 科学出版社 , 张国伟等著, 2001
[13]  
中国松潘-甘孜造山带的造山过程[M]. 地质出版社 , 许志琴等著, 1992
[14]  
现代构造地质学方法[M]. 地质出版社 , ()兰姆塞(Ramasy,J.G.),()胡伯(Huber,M.I.)著, 1991
[15]  
Modes of superposed buckling in single layers controlled by initial tightness of early folds. Ghosh,S K,Mandai,N,Khan,D,Deb,S.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 1992
[16]   米仓山叠加型推覆构造几何结构及演化 [J].
吴德超 ;
魏显贵 ;
杜思清 ;
刘援朝 ;
邓明森 ;
何政伟 .
矿物岩石, 1998, (S1) :22-26
[17]   大巴山造山带及其前陆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 [J].
乐光禹 .
矿物岩石, 1998, (S1) :14-21
[18]   米仓山区盖层褶皱构造变形分析 [J].
邓明森 .
矿物岩石, 1997, (S1) :135-145
[19]   米仓山推覆构造的结构样式及演化特征 [J].
魏显贵 ;
杜思清 ;
刘援朝 ;
吴德超 .
矿物岩石, 1997, (S1) :117-125
[20]   川北米仓山火地垭群非共轴重褶构造研究 [J].
吴德超 ;
刘援朝 ;
魏显贵 ;
杜思清 ;
何政伟 .
矿物岩石, 1997, (S1) :1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