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沈阳经济区县域经济空间分异分析

被引:22
作者
李欣 [1 ,2 ]
张平宇 [1 ]
刘晓琼 [3 ]
刘林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
县域经济差异; BP神经网络; ESDA技术; 沈阳经济区;
D O I
10.15957/j.cnki.jjdl.2012.12.013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TP18 [人工智能理论];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081104 ; 0812 ; 0835 ; 1405 ;
摘要
以沈阳经济区23个县为研究单元,基于BP神经网络和ESDA方法,选取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等9项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分别研究2005和2010年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特征和驱动因素,并得出结论如下:①2005年沈阳经济区县域经济南北差异显著,2010年南北差异弱化。2005—2010年,南部的海城、大石桥等县市的经济水平较高,东北部的开原、调兵山等县市的经济水平上升,中南部的辽阳、灯塔等县市经济水平下降。②2005—2010年,沈阳经济区经济水平相近的县市在空间上的集聚特征有所弱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在空间分布上形成沿交通轴线布局的县域经济带。③从局部差异来看,2005年在沈阳经济区南部形成岫岩、桓仁等"高高"型县域集聚区,以及北部的彰武、康平等"低低"型县域集聚区。到2010年,除开原市属于"高低"型县域外,其他县域经济的空间极化特征不明显。④深入分析沈阳经济区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得出结论如下:区位条件是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自上而下的政策驱动是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外部动力,中心城市的极化扩散作用是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重要力量。
引用
收藏
页码:79 / 8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1]   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 [J].
靳诚 ;
陆玉麒 .
地理学报, 2009, 64 (06) :713-724
[1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方法的回顾 [J].
郭腾云 ;
徐勇 ;
马国霞 ;
王志强 .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 (01) :111-118
[13]   基于GIS空间分析法的广东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 [J].
曾庆泳 ;
陈忠暖 .
经济地理, 2007, (04) :558-561+574
[14]  
经济地理学.[M].李小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5]   新兴边贸城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研究——以广西崇左市为例 [J].
韩书成 ;
濮励杰 ;
孟爱云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 (03) :36-40
[16]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 [J].
徐建华 ;
鲁凤 ;
苏方林 ;
卢艳 .
地理研究, 2005, (01) :57-68
[17]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人工神经网络判定 [J].
许月卿 ;
李双成 .
资源科学, 2005, (01) :69-73
[18]   东北经济区的区域演化特征及振兴方略 [J].
徐效坡 .
经济地理, 2004, (05) :700-703
[19]   江苏省区域经济极化及其动力机制定量分析 [J].
欧向军 ;
顾朝林 .
地理学报, 2004, (05) :791-799
[20]   东北地区的产业空间结构与综合布局 [J].
陈才 ;
杨晓慧 .
东北师大学报, 2004, (03) :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