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犯罪的可归责主体探究

被引:28
作者
魏东
机构
[1] 四川大学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人工智能犯罪; 算法安全犯罪观; “自然人-法人”二元主体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人工智能犯罪在生成机理和内在逻辑上只能是人工智能"算法安全犯罪"。基于人工智能犯罪中人工智能算法安全的相对自主性与绝对客体性的犯罪机理,人工智能犯罪仅能归责于作为保证人的"自然人-法人"责任论。人工智能犯罪中"人心人性"的刑法常识观,应当确认人工智能犯罪的可归责主体,只能是作为算法安全社会关系主体的"自然人-法人"二元主体。为妥当解决人工智能犯罪的归责原理和实践问题,应当在坚守人工智能犯罪"自然人-法人"二元主体模式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刑法立法。
引用
收藏
页码:5 / 1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人工智能法学研究的反智化批判 [J].
刘艳红 .
东方法学, 2019, (05) :119-126
[2]   人工智能武器对国际人道法的新挑战 [J].
张卫华 .
政法论坛, 2019, 37 (04) :144-155
[3]   论人工智能时代的刑事责任主体:误区、立场与类型 [J].
黄云波 .
中国应用法学, 2019, (02) :163-175
[4]   人工智能诗集的版权归属研究 [J].
李伟民 .
电子知识产权, 2019, (01) :22-27
[5]   现实挑战与未来展望:关于人工智能的刑法学思考 [J].
赵秉志 ;
詹奇玮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1 (01) :98-110
[6]   智能社会的治理与风险行政法的建构与证成 [J].
何渊 .
东方法学, 2019, (01) :68-83
[7]   人工智能刑事法治的基本问题 [J].
皮勇 .
比较法研究, 2018, (05) :149-166
[8]   人工智能法理困惑的保守主义思考 [J].
范忠信 .
探索与争鸣, 2018, (09) :76-83
[9]   互联网+人工智能全新时代的刑事风险与犯罪类型化分析 [J].
高铭暄 ;
王红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0 (09)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