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若尔盖盆地更新世介形类瘤饰探讨

被引:5
作者
勾韵娴
彭金兰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关键词
介形类; 瘤饰; 更新世; RM孔; 若尔盖盆地; 青藏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5 [古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09 ; 070903 ;
摘要
RM孔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若尔盖盆地内,孔深310.46m,埋深底界为90万年,取芯率90%,是迄今青藏高原最深的全取芯井,也是青藏高原介形类分析最详细的深井。由此井沉积物分析获得各层段的介形类组合,具分异度低,但丰度高的特点。笔者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对RM孔介形类做了初步研究。本文选择了RM孔中较具代表意义的非海相多型性种Ilyocypris echinataHuang,Li mnocythere inopinata(Baird)和Cytherissalacustris(Sars)瘤的成因问题,试做初步探讨。在上述三种壳饰特征,特别是瘤的特征及其分布情况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几个国内和国外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和现代沉积环境的同种标本进行对比研究。RM孔中L.inopinata和C.lacustris壳面瘤的分布模式与国内不同区域和不同时代的同种标本是完全相同的;与国外不同区域、不同时代同种标本壳面瘤的分布模式,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但C.lacustris壳面瘤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其强度和数量都有变化。RM孔中的I.echinata与青藏高原其它地区同种的化石和现代标本瘤的分布模式相比亦很吻合。较长时间以来,介形类研究者对非海相多型性种壳面中空瘤的起因问题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瘤是由基因决定的,即瘤的出现与否受基因控制,因而属于基因型;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瘤的出现是由外因诱发的,故称为表型,外因是指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显示,I.echinata,L.inopinata和Cytherissa lacustris壳面瘤的分布位置有惊人的稳定性,因此推测:它们壳面上的瘤,似有由基因控制的可能性。
引用
收藏
页码:7 / 21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青海柴达木盆地与青海湖第四纪介形类Limnocythere的分类与生境 [J].
杨藩 ;
董宁 ;
乔子真 ;
孙镇城 ;
任玉芬 .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08, 25 (04) :316-332
[2]   柴达木察尔汗盐湖贝壳堤剖面介形类组合及其环境意义 [J].
张虎才 ;
王强 ;
彭金兰 ;
陈光杰 .
第四纪研究, 2008, (01) :103-111
[3]   青海湖地区不同水体介形类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 [J].
张玲 ;
孙镇城 ;
安芷生 ;
刘卫国 ;
李祥忠 .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06, (04) :425-436
[4]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介形类动物群特征及环境意义 [J].
杨藩 ;
乔子真 ;
张海泉 ;
张永华 ;
孙镇城 .
古地理学报, 2006, (02) :143-156
[5]   青海柴达木盆地第四纪介形类属Ilyocypris壳面瘤状装饰的分类意义 [J].
杨藩 ;
孙镇城 ;
张永华 ;
乔子真 .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02, (01) :15-34
[6]   腾格里沙漠晚更新世湖相沉积介形类及其环境意义 [J].
彭金兰 ;
张虎才 ;
马玉贞 .
微体古生物学报, 1998, (01) :26-34
[7]   桑干河流域晚更新世介形类 [J].
黄宝仁 ;
黄兴根 .
古生物学报, 1991, (06) :728-738+804
[8]   四川红原、若尔盖地区第四纪介形类 [J].
王景哲 ;
朱达今 .
微体古生物学报, 1991, (01) :111-119+137
[9]   西藏班公错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介形类及其古地理意义 [J].
李元芳 ;
张青松 ;
李炳元 ;
刘福涛 .
微体古生物学报, 1991, (01) :57-64+129
[10]   西藏现代湖泊表层沉积物中的介形类 [J].
黄宝仁 ;
杨留法 ;
范云琦 .
微体古生物学报, 1985, (04) :369-376+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