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7 条
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异形叶叶绿素荧光动力学
被引:14
作者:
刘晓晴
[1
]
常宗强
[1
]
马亚丽
[1
]
吴雨霞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阿拉善荒漠生态水文试验研究站
[2]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来源:
关键词:
叶绿素荧光;
季节变化;
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披针形叶;
卵圆形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92.11 [杨];
学科分类号:
0829 ;
0907 ;
摘要:
荒漠地区的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叶片为多态形,呈现出由披针形叶到锯齿卵圆形叶的规律性变化。为了研究胡杨异形叶的电子传递和光能吸收、分配和耗散对额济纳荒漠地区的适应特征,分别连续测定了生长季内胡杨两种典型叶片(披针形叶和锯齿卵圆形叶)的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结果表明:(1)锯齿卵圆形叶的光系统Ⅱ(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和PSⅡ的潜在活性(Fv/Fo)、光能利用参数(PI)高于披针形叶,QA的积累量(Vj)、QA还原的相对速率(Mo)小于披针形叶;(2)锯齿卵圆形叶的反应中心密度(RC/CSo)、单位横截面积上电子传递能量(ETo/CSo)高于披针形叶,单位横截面积上耗散的能量(DIo/CSo)以及单位反应中心上的能量流参数(ABS/RC、ETo/RC、TRo/RC、DIo/RC)低于披针形叶;(3)锯齿卵圆形叶用于光化学反应和电子传递的能量比例(ΦPo、Ψo、ΦEo)大于披针形叶,非光化学猝灭的最大量子产额(ΦDo)小于披针形叶。这说明,胡杨锯齿卵圆形叶相对披针形叶具有更有效的能量分配策略,对极端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更强。
引用
收藏
页码:704 / 711
页数:8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