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冈底斯带侏罗纪岩浆作用的时空分布及构造环境

被引:127
作者
朱弟成 [1 ]
潘桂棠 [1 ]
王立全 [1 ]
莫宣学 [2 ]
赵志丹 [2 ]
周长勇 [1 ]
廖忠礼 [1 ]
董国臣 [2 ]
袁四化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2]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双向剪刀式俯冲模式; 向西扩展的碰撞作用; 岛弧型岩浆作用; 侏罗纪岩浆岩; 西藏冈底斯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 [岩浆岩(火成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研究了西藏冈底斯带侏罗纪岩浆作用的分布特点及其年代学,并利用已有的地球化学数据重点分析了早期关注程度较低的侏罗纪花岗岩类岩浆作用的性质。目前在冈底斯弧背断隆带未发现侏罗纪火山岩;在冈底斯东部地区,早侏罗世岩浆活动几乎同时发生于南冈底斯(叶巴组火山岩和乌郁、尼木花岗岩类)、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宁中、金达、布久花岗岩类)和北冈底斯(聂荣花岗岩类),中晚侏罗世接奴群和拉贡塘组火山岩断续分布于北冈底斯,晚侏罗世岩浆活动零星分布于沙莫勒-麦拉-洛巴堆-米拉山断裂以北。将冈底斯侏罗纪岩浆活动置于时空框架内分析发现,南冈底斯和北冈底斯在侏罗纪时主要受俯冲作用的影响,而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和中冈底斯自早侏罗世以来除了受到俯冲作用的影响外,还受到自东向西逐步扩展的碰撞作用的影响。结合古地磁重建资料和其他新发现,认为冈底斯带侏罗纪这种岩浆活动的特点可用班公湖-怒江洋壳向南、新特提斯洋壳向北的双向剪刀式(剪刀口向西张开)俯冲模式来解释。
引用
收藏
页码:458 / 468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42 条
  • [1] 西藏冈底斯带中生代岩浆岩的时空分布和相关问题的讨论
    朱弟成
    潘桂棠
    王立全
    莫宣学
    赵志丹
    周长勇
    廖忠礼
    董国臣
    袁四化
    [J]. 地质通报, 2008, (09) : 1535 - 1550
  • [2]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中的大洋俯冲型榴辉岩:古特提斯洋盆的残留?
    杨经绥
    许志琴
    李天福
    李化启
    李兆丽
    任玉峰
    徐向珍
    陈松永
    [J]. 地质通报, 2007, (10) : 1277 - 1287
  • [3] 西藏冈底斯西段措勤地区三叠纪牙形石生物地层特征
    武桂春
    姚建新
    纪占胜
    [J]. 地质通报, 2007, (08) : 938 - 946
  • [4] 西藏冈底斯西段措勤地区海相三叠系的划分
    纪占胜
    姚建新
    武桂春
    [J]. 地质通报, 2007, (08) : 947 - 952
  • [5] 冈底斯南缘变形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新特提斯洋早侏罗世俯冲作用的证据
    张宏飞
    徐旺春
    郭建秋
    宗克清
    蔡宏明
    袁洪林
    [J]. 岩石学报, 2007, (06) : 1347 - 1353
  • [6] 冈底斯印支期造山事件:花岗岩类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成因证据
    张宏飞
    徐旺春
    郭建秋
    宗克清
    蔡宏明
    袁洪林
    [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7, (02) : 155 - 166
  • [7] 西藏冈底斯中段晚侏罗—早白垩世花岗岩特征
    黄俊平
    曹圣华
    陈振华
    廖六根
    [J].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06, (04) : 277 - 285
  • [8] 中国境内可能存在一条新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青藏高原拉萨地体中发现榴辉岩带
    杨经绥
    许志琴
    耿全如
    李兆丽
    徐向珍
    李天福
    任玉峰
    李化启
    蔡志慧
    梁凤华
    陈松永
    [J]. 地质学报, 2006, (12) : 1783 - 1792
  • [9] 青藏高原中部中生代OIB型玄武岩的识别: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环境
    朱弟成
    潘桂棠
    莫宣学
    王立全
    赵志丹
    廖忠礼
    耿全如
    董国臣
    [J]. 地质学报, 2006, (09) : 1312 - 1328
  • [10] 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那曲县觉翁地区发现完整的蛇绿岩剖面
    陈玉禄
    张宽忠
    杨志民
    罗涛
    [J]. 地质通报, 2006, (06) : 694 - 699